来到了醉翁亭,自然想起“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山水之乐。站在采风之行的终点站,此时的我却更为看中那九百多年前的“滁人游”和“众宾欢”,那体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在封建制度下,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底层百姓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只为在剥削压榨的缝隙中,得到一点温饱的余粮。即使是欧阳修这样的官员,也逃离不了皇帝的“喜怒无常”,被贬官滁州。那时候,老百姓生活的“诚惶诚恐”,可见一斑。“与民同乐”只能是封建制度下的一抹闪光,如微尘般消逝在历史的车轮中……
经历了近代的屈辱,满目苍夷的中华大地又遭遇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践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全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更是在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步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一尊尊雕塑展现着受难同胞的恐惧、悲愤和屈辱,一条条血证记录着侵华日军的暴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警醒我们的同时,不由让人振臂高呼:“谁能引领中国走出这积弱不振的危局?谁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抗战胜利了,老百姓期盼能过上好日子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不顾全国人民的意愿,单方面撕毁了停战协定,悍然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并在雨花台等地持续屠杀中国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远望现今的雨花台烈士陵园,树木葱郁、风景怡然,可谁能想象脚下的土地浸满了烈士的鲜血,除了那肃穆高耸的纪念碑和纪念馆里一张张年轻的脸庞,默默昭示着“抛头颅、撒热血”的革命岁月。
最终,历史证明了中国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唯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在中华大地上燃起“为民谋幸福”的火种,而且做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九百多年前的闪光变成了新中国的曙光。
回望四十多年前,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的大幕。摸着小岗村当年房屋的泥板墙,坑坑洼洼的触感就像新中国发展经历的艰苦历程。从一穷二白的建国初期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确立改革开放到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大地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曾经“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也已上升为“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的执政理念。
纵观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的采风之行,我看到了中华文明未曾中断的不易,也感受了中华文明的精髓和自信。即使跨越千年,它仍将熠熠生辉,并将指引我们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