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一位妈妈夜半发来微信向马老师咨询“关于孩子受到语言暴力之后,我们该怎么办?”的问题。事情起因是:她的儿子和好兄弟一起外出玩耍,在出租车上,好兄弟看到了车门凹槽里别人扔的垃圾,于是拿了出来说:“谁扔的垃圾,不能在车上扔垃圾!”然后自己随手又扔在了车厢里,她儿子见状就说:“你也不可以在车厢里扔垃圾!”哪知好兄弟的回答却是:“不是我扔的,我就是要把它扔啦!”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了几个回合,好兄弟突然来了句:“你再说,当心我扇你耳光,打你脸!”此言一出,她儿子就保持了沉默!这位妈妈看到儿子委屈的表情,一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语言暴力,目前已经成为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心理学家胡慎之说:“语言暴力真的很恐怖,它不像暴力一样,会立刻产生伤害,但语言暴力,就像是一把刀子,在人的心口狠狠拉上一道,这个伤口,有些人一辈子都好不了。”语言暴力有时候就是一把尖刀,可以毫无顾忌的插进孩子的内心深处!
马老师曾经看过沈阳市心理研究所对沈阳市少管所的6名拘押的青少年进行的一份心理调查,发现无一例外,他们都遭受过密集而惨烈的语言暴力攻击,他们的父母常骂他们,拿他们和周围人对比,一旦自己不如人,就要遭受辱骂,心理学家们总结了几个伤害他们最深的词语:
废物
就知道吃
丢人
蠢死了
走开走开
我宁可没有生过你
英国哲学家洛克说:“每个人来到这世界,就像一张白纸一样。而后,他生存的环境开始给他上色,他的环境是什么样的,他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马老师相信上面那个扬言要扇自己好兄弟耳光的男孩子并不是真心想要打自己的朋友,而是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一定是在他的父母或者周围人中接受过这样的言辞,才会在与人争论的时候不由自主的说了出来!
今天马老师就来为妈妈们分析一下,造成孩子之间语言暴力的导火索是什么?
1.简单模仿,只为好玩:其实孩子有时候表现出的“语言暴力”或者“说脏话”更多的都是一种模仿行为,他们只是觉得大人们经常会说,但是并不太懂其中的含义。
2.具有震慑,想要体验:身边一些有影响力的人在说这样的话,“震”住了其他人,孩子也想通过模仿来显示自己的力量。
3.情绪发泄,表达不满:很多时候成年人其实都是一个不懂得聊天的人,不以为然,孩子于是会用不正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愤怒。
4.引起关注,博取存在:父母反思一下自己平时和孩子如何交流的,对和他们的聊天是不是可有可无,那么孩子用不恰当的言语来引起你的关注是极有可能的。
而这仅仅是轻微的暴力,如果家长不加以遏制,很可能对施暴的孩子和被施暴的孩子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孩子不像成年人,他们没有三观,没有是非观念,他们正处于成长期,这个时候父母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那些在大人看来也许根本算不上语言暴力或者轻松平常的话,在干净的、没见过世界丑陋的孩子面前,就是语言暴力,就会有着致命的伤害。
如何避免孩子成为施暴者?
1、净化环境
孩子的说话方式往往是受周边大人的影响!所有我们应该仔细观察和反思一下,孩子身边有谁习惯性说这样的言语?孩子是和谁学的?如果这个人是你影响得了的,那你要和他谈谈。如果你无法改变这个人,也许你需要让孩子离这个人远点,直到孩子彻底忘了这些词或掌握了更恰当的表达方式。
2、找词替换
父母一定要时刻关注着自己的孩子,如果听到自己的孩子说不恰当语言时,我们不要显得惊慌失措,也不要气急败坏地责骂,更不能置之不理,要冷静,严肃而不凶悍,以和缓的语气和孩子说话。
“孩子,你刚才说的那句话,用的一个词很不好,我觉得好难听啊,你知道我说的是哪个词吗?”
“这个词我觉得大人不应该说,你是孩子,也不能说这个词语,你同意吗?”
“为什么不能说呢?因为我们都希望是个礼貌的人,都希望做让别人感到开心和舒服的事情,如果你说了,别人会说你不懂说话,觉得说的话很难听,让别人感觉很不舒服,很难受!”
“你愿意让别人不舒服、难受吗?”
“那么,你应该怎么说?你可以试着说给妈妈听吗?”
“对啦!这样说真好听,我觉得你真的是个会说话的好孩子。”
当孩子说话显得彬彬有礼时,你也要给予恰当的鼓励和评价:“原来你这么会说话呀!”“妈妈听了你说的这些话,我好开心啊!”
3、适当忽视
有些孩子的某些行为纯属是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这个是我们应该反省自己是不是我们对孩子的关心不够?我们要多注重平时多和孩子交流,不要自以为是地自己扩大和臆想事情的严重性,很多时候都是父母的焦虑和较真让本来没啥问题的事情演变成“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