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知识?怎么让知识在儿童的脑子里“活”起来,而不是用到时就能把它“倒出来”?苏霍姆林斯基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在《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这篇文章中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在小学把“地基”打牢固,到了高年级才能继续添砖加瓦。按照当时的理解,我认为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把这些基础知识放进学生的脑袋,而且装的越多越好。读了《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这一篇章后,我对知识又有了新的理解,再次回顾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我再一次强调指出:游戏成分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这里所说的“游戏”就是让知识在儿童头脑活起来的极佳方式之一,他为孩子们准备的600个“童话用的”词,如同一幅幅画面,它是有色彩有生命的,而不是“储存”在儿童头脑里的读音或者字体。这些词成为了精神生活的因素。
非常庆幸加入读写群,通过读写我更加明白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和“创造”的重要性。正如文中所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无论是阅读和学习只有进行了思考,脑子里的东西才能被慢慢吸收和消化,进而成为供给的“营养”,如果只是一味装进去,无法消化,久而久之恐怕会是“营养不良”。在我们班级中也存在这类学生。知识是装进去了,用的时候勉强能够“倒出来”,可是一旦换一种问法,绞尽脑汁也想不起来了。这不是明显的消化不良嘛!
当学生体会到词语背后的感情色彩时,它们才能在头脑中活起来。天气允许的情况下,我们经常到操场进行阅读。在那广阔的空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蓝天白云下,我们的身心会更自由。
明媚的阳光唤醒了大地,蔚蓝的天空中白云朵朵,丝丝晨风吹拂着面颊,神清气爽。照例,我们来到操场进行早读。朗朗书声回荡在天空,飘向田野。我抬头仰望天空,形状各异的白云让人浮想联翩。打开《日有所诵》,正好有一首关于白云的小诗,我带领同学们读起来。
“来,我们抬头看看天上的云,他们像什么。”同学们纷纷抬头。
“我看它像牛奶!那么白。”陈润泽每次发言总是很积极。
“我看那边像大船。”司紫嫣举起了手,她那沙哑的声音听起来很模糊。
“你能不能具体说一说,哪里像船?”我顺着紫嫣指的的方向看去。
“老师,它像一只绵羊。”淑涵抢着回答,“上面是他的头,还有两只触角,下面是胖胖的身体。”她描述得好像羊就在眼前一样。
佳航比较文静,举手想发言。
“薛佳航,你来说一说。”
“老师,那边的像鸡的爪子。”他的声音总是那么微小,需要屏气凝神、集中精力地倾听。每次说话他还会不自觉地拽着衣服。我放眼看去,还真是一只“鸡爪”,甚至能看到那锋利的指甲。
“那边的像无边无际的大海。”佳航继续描述着。
“那上面一朵一朵的小白云呢?”我边看边问。
“是波浪!”黄俊豪有些激动。虽然作业每次都要拖拉到最后,这次他的反映如此迅速。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大家越来越激动,欢呼雀跃地向同学描述自己看到的。那些词仿佛“活”了,一个个地往外蹿。
知识不仅仅是记忆,只有把它再创造,并能把他们表达出来,这些词才有了活力,这样,知识积累的越多,学生学的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