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自互联网+以后,共享单车嫌弃了一股新的热潮。这股热潮在数百米之外以普通浪头姿态涌来,但却越推越高,顷刻之间就形成一场磅礴的海啸。
但于普通老百姓的我却是没有在当时有那样直观的感受,无非是觉得:嗯,这个很好,让身为在外地孤身一人上学的我可以不那么打多的车了。共享单车的祖师爷诞生于2014,最早服务于北京一干高校。等到2016年这个时间,我学校所在的天津滨海新区的也投入了大量的小黄单车“OFO”。当时我还骑着自己的自行车,一辆从同学手里买来的二手的捷安特,路过泰达医院门前的时候,一辆中型货车停靠在公交车站边上,后面的门开着,里面放着鳞次栉比的小黄车。几个不着制服的工作人员不断地搬运着小黄车,同时在站牌旁边用黄色的油漆划了一块区域。
我听见围观的天津大爷们议论纷纷:“不要钱免费骑,这玩意儿肯定是骗人的。“ 彼时我正高二,看着崭新的小黄车的我却是惊异不已:居然尼玛不用桩?这一年,同样也是共享单车作为新生产业的喷井式发展的元年。在此期间我只骑了数家旗下的车:第一辆是小黄车;第二辆是膜拜;剩下的都是在北京集中体验,唯一觉得惊艳的是小蓝车,事实上小蓝车是我骑过的最好骑的一款,转向灵活秒杀膜拜的厚重,踏板轻便却赛过小黄的单薄。
单车,官名自行车,在”上古“时期曾被列为三大件之一的神器。后来,随着经济的发达,自行车这种东西变得泛滥而廉价,几乎人手一部,我还上中学的时候就天天上下学骑车(十八线城市没有地铁,并且有上古职业人力三轮车的存在)。我家离学校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也就两三公里,做个公交车最多也就10分钟的样子。但是坐公车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我住的小破城市民风剽悍,单车电动车摩托车电瓶三轮车和偶尔出没的人力三轮车占主体,剩下的才是私家车和公交车。我们的路又窄又破,小车子多,大车永远被小车子别死,小车子永远在堵车的时候不断见缝插针。什么交通规则,长这么大我都没见过。况且每天上下学一天也要4块钱,一年上个200多天,怎么也得小一千块了。还不如买辆几百块的自行车,周末的时候出去转转也比较方便,小城市嘛。而以自行车灵活的性质,除了慢几乎就没有缺点了,甚至在少数地方还能比车更快呢!
同样的在大城市也是,住在小区,可能五公里以内有个菜市场,家家户户都要每天买菜。那么问题就来了,很多老人都不会开车,又或是在外求学的学生,同时又不想养车且支付昂贵的停车位。自行车能完美解决这个痛点,便宜轻便又不多少占地。作为和“共享单车”相对的“私家单车”,不仅需要一份专门的泊车处,还要时时牢记上锁;买得差了怕丢面子;买得好了怕贼惦记,还得搬进楼里,坐电梯停在过道旁再安安稳稳地上了锁,这才安心进门。当然,偷车贼这两年也没那么猖狂,自行车的用户也非常务实。不过出现共享单车让人们完全杜绝这样或者那样的担心不是更好吗?
其实自从我们的公共交通系统的变得更丰富之后,我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在不断地下降。同时使用自行车也有一定的负担,即便是买了自行车,使用率也大不如从前。我看过不少自行车被锁了就再也没人被解开过,在小区和学校,车身锈迹斑斑,车链化作一块铜棕色的锈铁。可能是太旧不想保养就弃之不顾了,可能是毕了业就再也不需要了。毕竟几百块钱的东西,又不能随身携带,用回本了就留在那吧,甚至连其存在都遗忘了。
共享单车完美地解决了用户的负担:有专卖的负责维护和保养的机构,有自带的锁头,有随处可见的人行道供其停放。通过减少在使用时空的限制,它重新激发了人们使用单车的欲望,给了自行车这个工具以第二次春天,重新拔高了它在交通工具中的份量。它不仅提高了单个单车的使用率,还甚至提高了整体单车的使用量,真正做到了低碳减排。
然而,共享单车从一个概念到实实在在的商业模式甚至是产业,内在的原因是需求,但背后必不可少的推理还是资本。因此它来势汹汹,形成泛滥后不可避免地对社会产生了一点的冲击。首当其冲的就是整个私家自行车产业,最严重的怕是折叠系列自行车,本来用的人就不多,这下完全鸡肋了。虽然这样的冲击是短期的,他们从长远来看还是可以有很多合作,但是为小商小店(中低端自行车),这样的出现是致命的。这同时也是一部分恶意破坏自行车行为产生的原因,你抢了人家的饭碗,所以人家要扒你一层皮来补贴自己。紧跟其后的就是对公共秩序的影响,自行车突然增多了,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突然小了很多,一定程度上挤压了行人和其他非机动车的空间。要是像我的老家一样人行道和马路不分的情况,车怕是真没法开了,当然这样的地方也没有太多投放价值。
最近看到很多牌子的自行车一个接一个的倒下,虽在意料之中,心里却也很不是滋味。特别是我曾经看好的小蓝单车差点要完。最新的新闻说小黄车流动资金不过5亿只能再熬一个月。看来这场烧钱大战终于落下了帷幕。商业里有一句万金油的创业策略:"Get big first!"。小黄车从一开始就是一副行业领头羊的样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获得了数笔巨大了融资在多个城市不断“空投”,彻底在开始那一年里做到了‘有路的地方就有小黄车,没有路的地方还有小黄车’,然而,在盲目递进的过程里一直没有找到回本的策略并且由于自身单车的机制问题,甚至根本没法自保,数量上领先,受损率更加遥遥领先。反之膜拜单车,从一开始就把重点放在产品本身的质量上,做出了”一体式“的结构并直接运用电子开锁。虽然成本高,一辆顶小黄车五辆,但是这样科学的结构才真的做到了‘不怕丢不怕坏’。对用户和自己都是一种负责。
高三那一年,正好我刚在北京体验完了大部分牌子的自行车,骑了大概30km的路,大半个三环吧,尽管路上不断遇到成堆的骑着不同牌子的人,路上闲置的单车还是数不胜数,泛滥成灾的共享单车反而成了浪费资源。回到天津跟同学们聊天,说新出了小蓝车,他们都感到惊讶。说到车的质量,当时我就断言“小黄车不加锁,要死了”。一语成谶,然而到现在我也没有退它的押金,我还保留着小蓝车小黄车和膜拜的押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