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带妹妹的宝贝多了一些,不自觉就会拿带自己娃的方式去套用,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而自己对孩子的期待也会影响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些摩擦在所难免,暗叹:持续修炼吧!
觉察到自己脑子里会有一些“应该”和“不应该”,“你长大了,已经能够自己做……了”,“你已经*岁了,不需要……了”,这些条条框框是我的,我在给孩子洗脑,我想把责任分离出去,我想更轻松。这没问题,我目前的认知认为这是正确可行的,只是,是否太心急了一些?又或许,是带着情绪去推动的?
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有几次明显的我和她互动模式急需转变都是在愤怒中觉察到的,一次女儿非让我背着她回家,而我非常不愿意,然后她赖在那不走,我犹豫要不要妥协,可内心十万个不愿意。于是我也坐在那不走了,坐了会儿思考这是怎么了?后来我大概表达了她在“过度使用”我的感受,和女儿的界限意识从那时起开始萌生。
显然,到如今还是有时候黏黏腻腻,分不清楚。每次我觉察到往往都是由于有了愤怒的情绪。那时候的表达,就谈不上章法了,横冲直撞,把孩子推开,找回属于自己的空间。好在我过后会再沟通,自己做的不对的地方会道歉。but, 以后要尽量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再去沟通,尽量少一些情绪垃圾。
最近时常觉得对不住女儿。最近注意力在她身上越来越少,有情绪时也难免态度恶劣,愤怒时偶尔会夺门而出,去冷静冷静。果然,还是距离产生美啊,偏偏这次疫情把我们时时刻刻绑在一起,时间久了,连做妈妈的幸福感也降低了很多,多了两个人意志的较量。
女儿最近喜欢上了游戏,ipad限时设置被她破解之后,加上在家无聊,有一阵真刹不住车了。我不想靠“堵”,想要“疏”,试过各种办法——不限制时间,给她充分的满足、每玩15分钟要休息一会儿、平板坏掉了等等。每次都败下阵来,一种挫败感升起,那种感觉,似在心中用鞭子狠狠地抽自己。
慢慢地,挫败感和内疚感都被我看见了,我明白了,或许这是我的“需求”,我以这种方式来再现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模式。内在父母严厉、愤怒,内在小孩内疚、挫败。
前几天还因为上课时被女儿干扰多次,口头告知无效,情急之下只得打了她几下,严厉呵斥,她从此之后再也没打扰过我上课。上完课我赶紧去看她的状态,她和妹妹玩玩具,刚刚的事情已然没了踪影。赞叹她的心大,她有她处理情绪的方式,比如画画,第一次我愤怒出门(扔完垃圾马上就回去了),回家时她在画画,画中的妈妈非常愤怒,正对着女儿发脾气,女儿把脸转过去不看妈妈,豆大的泪珠流下来,旁边还画出了ipad,意思是妈妈不让她玩,她很伤心。这次,她又画了副哭脸画,我就着画跟她聊了聊,最后两人握手言和。那段与ipad争宠的日子真是不堪回首啊!
后来我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其实没有。我鼓励她用电脑玩游戏,她很乐意,而用电脑玩需要她左右手协调配合,还需要认识WASD这几个字母,再加上开机密码的几个字母,让她练习去操作。把平板藏起来了,让她少了可以随便下载游戏的家伙什。她没怎么难受。我还把手机改了密码,时间由我控制。对视力好的营养素(DHA、锌、多维等)跟上,自己尽量不焦虑。再就是每天拉出去溜溜,多一些户外活动。
女儿对于“冒险”是有需求的,理解和尊重她。尽可能的去满足她。
如今她和妹妹一起在姥姥家,两个孩子在一起后,很多玩具都活了过来,俩人经常从早上起床就在玩具堆里叨叨叨,能玩半天。跟我的互动多是我演坏人,来抓她们、打她们(用枕头),我自己是不喜欢被人追的,心脏突突的受不了,可她们乐此不疲,搞到我精疲力尽,举旗投降。她们姐妹俩一起陪伴,生活也不再那么无聊,两个人的状态都好了很多。
我呢,每天陪父母喝喝茶、聊聊天,主动问及她们的往事,听她们讲当年的故事。这也是疫情带来的机会,一家人被封在一起最幸福了。
关于育儿,每家有每家的问题,不要求自己是完美父母,60分最好。有了分歧也很正常,自己还会跟自己打架呢是吧,求同存异,多多沟通,相互理解。
我自知是个孩子般的内心,做自己的容器都难,也就不强求要去做完美妈妈。我希望女儿成长过程中能没有创伤,但我能力有限,只能去尽量去做,陪着孩子一起成长,发现问题、改变,不能避免的就接受,或许这也是孩子以后的精神财富呢!
武志红老师说,所有的关系都指向亲密,只有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指向分离。
这句话让我因为最近陪孩子少的内疚感少了很多。
孩子,你已长大,我却还没学会如何正确的爱你。好在,父母的修炼是持续一生的事业,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