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这本书,来自于其他书籍作者的介绍。如果不是因为这本书的评价很好,我大概率也不会精读。现在回想一下,我的自评系统似乎也应该升级了。80多人评价的高分数,采样成本还是太低了。
不过,整本书的一些观点,我还是很认同的。为了避免自己会忘记,我结合自己的笔记,进行了简单整理。
1.朗读很重要。和大多数说教类书籍一样,作者都喜欢在强调重要性、显著成效上使用特别多的篇幅。我以前说过,书中如果有这些内容,我是绝对不看的。因为我阅读你的书,就证明我已经很认同它的重要性。至于成效大多数都有广告嫌疑。
2.朗读不分年龄。对于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比如,最近我过于关注老二的识字问题,所以陪伴她阅读时间的很多。对于老大,我觉得他的识字量已经很高了,完全没必要在他身上花太多功夫。现在回想一下,我觉得自己太天真了。阅读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应试,也有利于终身能力提升。在这方面,我决然有“完成任务心态”。我很认同作者的观点,和孩子一起朗读,就是一种亲子交流。珍惜这段时间吧,不相信你从孩子22岁大学毕业往前推时间,实际上你能和他亲子共读的时间很少。
3.父亲扮演重要的决策。“绝大多数小学老师都是女性,年幼的男孩经常将朗读与女性和课堂作业联系在一起。”这是我觉得书中最经典的一句话。它让我这个父亲参与亲子阅读,有了最好的理由。我觉得作者看问题的角度还是很刁钻的。不仅是因为学校女性偏多,导致科普类书籍关注少。更何况学校的老师不一定全是爱书直人。就更别奢望所有老师都是阅读高手了。所以我打算发挥自己男性、乐于读书、善于阅读的特长,给孩子进行一对一的专题“伴读”。
4.朗读书籍的难度要适中。没有这本书,我也会参照《认知觉醒》中的建议,在”学习区“不断实践。在我的实践中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老二的识字能力和兴趣之间的平衡点不好掌握,喜欢的书看不懂,看懂的书不喜欢。所以我被迫将阅读分级读本变成了打卡任务。二是老大的高质量书和兴趣之间的平衡点不好掌握。老大现在喜欢阅读漫画类书籍。好在我引导了一下,让他养成了看国学漫画的习惯。但是我知道漫画多数是浅阅读的作品。后期我还是要采取一些措施,让孩子逐渐过度到文字类书籍上。我目前的措施只有一个,就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甚至角色扮演,让孩子热爱阅读高质量的书籍。
5.朗读也要回答问题。读书带着问题,效率比较高。读书没有目的,我觉得和刷视频差不多。我不仅要用好文中直接阐述的问题,更要有问题意识。主动在朗读中创造问题。多问为什么?就是最好、最直接的方式。
6.朗读要固定时间。我觉得这个措施就是为了养成好习惯。就像我每日固定日更一样。因为打卡,慢慢的我就养成了日更复盘的习惯。在这个措施上,我目前做的还是不够好。主要有两点,一是我有意识,孩子没兴趣。二是其他因素干扰的比较多。当然,这两个基本上也是借口。主要还是亲子阅读的桥梁作用还没发挥出来。至少孩子还没把我当成他们的“书搭子”。
7.养成随时随地阅读的习惯。对于工作日两点一线的生活,休息日图书馆、科技馆的浸泡式的安排。我觉得这个措施对我的意义不大。我只要坚持好现有安排就好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就像我前面说的那样,可能是我阅读的质量不高,也可能本书本来就被高估了。我觉得除了父亲阅读的作用、大童也要亲子阅读的观点外,其他内容基本上都是老调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