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
体验幸福感 Experienced Well-Being
1. 体验自我所体验到的幸福感
· 体验幸福感(experienced happiness)是:
■ 大多数时间从事于想要继续而不愿停止的活动(完全沉浸于一项任务;心流);
■ 很少的时间处于想要逃离的情境;
■ 很重要的一点(因为生命短暂)是:没有很多时间处于不在乎的中性状态。
· 测量体验自我的幸福感的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昨日重现(the Day Reconstruction Method, DRM)。
■ 回忆前一天的经历及细节,将其划分为一个个时段;
■ 针对每个时段,记录:所参与的活动,关注最多的活动;和谁在一起;为感觉(幸福感、压力、愤怒、担忧、投入、生理疼痛等)强度打分。
■ 同时记录生活满意度,即记忆自我的总体满意度。
■ 该方法能够用一个活动所持续的时长作为权重:如果一个时段中,消极情绪的感受强度大于任何积极情绪的感受强度,那么这个时段就是不愉悦的。
· 测量结果用 U 指数(U-index)表示:在清醒的时间中,不愉悦的时长占总时长的百分比。
■ U 指数的好处在于,它不是基于尺度的评估,而是基于对客观指标(时长)的衡量。
■ U 指数也可以衡量不同活动中消极感受的比例。
2. 主要研究发现
· 情感痛苦的分布十分不平等。小部分人承担了大部分痛苦。约一半受试者报告一整天中没有任何不愉悦的时段;而有少数人在一天当中的大多数时段都经历了相当大的情绪困扰。
· 不同活动的 U 指数不同:晨会 29%;工作 27%;照顾小孩 24%;家务 18%;社交 12%;看电视 12%;性行为 5%。对于美国人来说,照顾小孩的情绪体验比做家务还要糟糕一点。或许因为她们能得到的照料小孩的服务较少,且需要花大量时间开车接送孩子参加各种活动。
· 情境是影响当下情绪的最重要因素。比如工作中,影响体验幸福感的因素并不是影响总体满意度的因素(福利和地位),而是情境因素:与同事的社交,暴露于很大的噪声中,时间压力(一个重要的负面影响因素),老板的突然出现(唯一比孤独还糟糕的事)。
· 注意力是情绪的关键因素。如果想要从所做的事情中得到快乐,前提是关注正在做的事。
· 情境因素,身体健康,社会接触对于体验幸福感很重要。头疼使人痛苦;预测体验幸福感的第二重要的因素是,是否与朋友或亲戚联络。“幸福就是花时间和你爱并且爱你的人在一起”,这种说法仅仅有一点点的夸大。
3. 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
· 对于个人来说,我们把时间花在哪里,是我们自己能够掌控的。不同的活动带来的感受不同,因此,提升体验的另一个方法是,花更多的时间在更主动的休闲方式(社交;锻炼)上,减少被动休闲(看电视)的时间。
·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为劳动者建设更为完善的交通网络,为职业女性提供更多照料孩子的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可能是减少社会U指数的相对有效的方法。
4. 体验幸福感 vs. 生活满意度
· 体验幸福感 vs. 生活满意度
■ 体验幸福感:人们在生活中所体验到的幸福感,代表体验自我。
■ 生活满意度: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做出的评估,代表记忆自我。
· 生活的一些方面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大于对体验幸福感的影响。
■ 受教育程度(educational attainment):与生活满意度相关,但不会影响体验幸福感(压力更大)。
■ 健康不佳(ill health):对体验幸福感的负面影响大于对生活满意度的负面影响。
■ 与孩子一起生活(living with children):会对日常情感造成很大的损失(感受到压力和愤怒),对生活满意度的负面影响很小。
■ 参与宗教活动(religious participation):对体验幸福感的正面影响力大于生活总体评估。参与宗教活动既能提升积极影响,又能降低压力,但是不能缓解抑郁和担忧。
· 钱能买来幸福吗?——贫穷使人痛苦,而富有可能提高一个人的生活满意度,但(平均而言)不会提高体验幸福感。
■ 严重的贫困加剧了生活中其他不幸所带来的影响。包括:疾病、头痛、离婚和孤独的影响更大;周末的有益影响更低。
■ 体验幸福感的收入上限:7 万 5 千美元(在高消费地区),收入水平超过它之后,体验幸福感平均来说不会再上升。更高的收入能使人消费更多闲暇,但他们享受小闲暇的能力降低。
■ 收入对体验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有着明显不同:更高的收入带来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其收入上限远高于提升体验幸福感的收入上限。
5. 总体结论
· 人们对于自己生活满意度的总体评估或许与体验幸福感有关,但它们也并不相同。生活满意度并不是对体验幸福感的一个有些缺陷的衡量——而完全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