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沃尔特·李普曼
阅读部分:第1~10章(P1~116)
一、对外部世界的研究
1、审查与保密
如果没有某种形式的审查制度,这个世界就不可能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宣传。P32
什么事情因为公布出来“符合公众利益”而需要加以隐瞒。其中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楚,这样瞒来瞒去,最后就会使人认为已没有什么公共事务可言。
2、交往与机会
一个人的收入情况对于他同外部世界的接触有着重大的影响。人们按照自己那个社交范围的规则与准则,在固定的熟人圈子中活动。“社交圈子一旦形成后,其准入标准就不再那么讲究经济地位,在有些事情上甚至更加类似于一个生物群。”P39
地位和交往决定什么能看、能听、能读、能体验以及什么可以允许去看、去听、去读、去了解发挥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我们全部都受到了公共事务的影响,但是我们全部都沉溺于私人事务之中。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有限,不愿费力注意那些还没有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意见,而且我们很容易受到不断的干扰。”
二、成见
作者是这样解释和说明“成见”的:
成见系统是我们个人传统的核心,是对我们社会地位的保护。地道的成见,其特点是先于理性被投入应用。这是一种感知方式,它在我们所意识到的信息尚未经过我们思考之前就把某种性质强加给这些信息。面对教育和批评,没有什么能像成见那样顽固不化,在获取证据时,它会给证据打上自己的烙印。
如果我们看到的完完全全合乎我们的预想,成见就会进一步加强,正如一个人早就知道日本人的狡猾,偏偏又遇到倒霉的碰上了两个不老实的日本人一样。
如果我们相信某个事情理应是真实的,我们就总是能够发现一个用来说明事情的确如此的例子,或者找到一个相信事情的确如此的人。
如果我们试图更进一步,以便找出无形的重复事态的前因后果,那种随意的舆论就更加靠不住了。公共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极少能同时显露出前因后果。
如果我们队一件事情产生了强烈的憎恨,我们很容易就会把它同我们所强烈憎恨或恐惧的绝大多数其他事情联系起来,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因果联系。
三、规则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用一种综合方式去看待事物,既要认识事物的原貌,又想找出些别的东西。每个人看待事物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规则。比如说苍穹对于一个天文学家和一对恋人来说并不是一回事儿,某些东西在普通人眼里和专业人员看来是大不相同的,有心之人会从不同事物中看出明显的差别和特性,但在漫不经心的人们眼里根本没有明显的不同。
决定人们行为的信仰要素是他们对事实的看法。一个人一旦接受了某项准则,他就会逐渐具备该准则所要求的那种人性。他认为别人是还说呢么样的人,他就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并且,由于他的道德体系有赖于他所认可的那种版本的事实,那么只要是否定他的道德判断或者他哪个版本的事情,无论是谁,他都会被认为是错误的、异己的、危险的。
小结:从前三个部分我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人们在获取对外部世界的信息时会受到主观客观的重重障碍。从客观来说,这些信息往往受到很多噪音的干扰,而且信息本身也不可能完美的表达。从主观来说,人们自己并不是“接受”信息,而是通过偏见、成见和喜好来“诠释”信息。所以,我们所做的很多决定,我们所表达的观点,很多时候是通过自己内部消化之后,属于在自己视线之内的信息,我们主观的去确定了这些信息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