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四月,上海“托升幼”和“幼升小”大战拉开序幕。
我浏览朋友圈,看到好友转发的一篇文章,名字比较惊悚——《颤抖吧!上海最惨烈的幼升小大战即将开始》(以下简称《幼升小》)。说真的,虽然我第一反应是“标题党行为”,但是这个题目真的让我抖了两下,因为家中有个三岁多即将入幼儿园的娃,虽然我三年后的目标学校是家门口的菜场小学。
这是让我提前焦虑的节奏吗?
闲来无事我就浏览下文章,越看越触目惊心,结束之后再去逛了一会儿鸡血妈妈论坛,瞬间整个人都不好了。
牛娃“小鱼儿”从一岁开始就看《天线宝宝》、《花园宝宝》、《爱冒险的朵拉》等英文原版动画片“磨耳朵”,再配合阅读绘本。两岁半,小鱼儿进入一家培训机构,老师每周教2-4个单词加2个句型,鱼妈嫌进度太慢,带着他转战另一家以“鸡血中的战斗机”闻名的机构,每周教20个单词和4个以上句型。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上小学。
还有一个四岁龙娃,每天的日程是幼儿园-刷数学题-识字-背唐诗-读拼音-学英语-吃饭-手工-洗澡-读绘本-睡觉。
最牛的娃一周补23节课——3次英语,3次数学,2次英语,绘画若干,游泳若干,再加跳舞,上课地点贯穿整个上海。
……
这些都是亲妈吗?当然是!她们是“神”一般地存在的一群焦虑妈妈。
当然这么用力的作用也很明显,就说那个龙娃,现在已经认识2000多个字,可以自主阅读绘本了。这不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而是一个刚脱去纸尿裤的幼儿园小班的小屁孩。
好残酷的人生啊!所以,逛完鸡血论坛后,当儿子的老师问我,是否愿意听一下托升幼和幼升小的讲座时,我不假思索地报名。
听了老师的讲座,我开始觉得那个文章的标题并不惊悚,而是实情。
首先,上海的官方数据表明,从2012年开始,也就是龙年,上海进入一个出生高峰(从当年产房床位紧缺可见一斑),当年的龙宝宝是22.61万,而上一轮,2000年的龙宝宝上海出生人口是9.18万。
也就是说,这一轮龙娃的入学是上一轮的2.5倍。
龙宝宝后面的蛇宝宝,马宝宝,羊宝宝也不在少数,大家相继加入幼升小的队伍,根本容不得你喘息。
有图有真相:
再次,根据上海统计年鉴,上海的小学数量从2000年的1021所,减少到了今年的757所,数量缩减了近1/3.
也就是说,两年后,我们即将目睹2000年以来最惨烈的幼升小大战!就像这两年我们面对让人心惊胆战的“入园难”!
我家宝宝从出生开始就要与同龄人竞争,赛跑:竞争入幼儿园,竞争入优质的小学,竞争考大学,还有以后的就业,婚育......
天哪,看到我家那个小蜗牛,我瞬间觉得打满鸡血都不行,但是不鸡连活路就没有了。
自上海在2008年启动“农民工同住子女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公立教育在内容上的缩水,质量上的下降,已经是公开的事实。为了自救,这几年来,上海的公立名校不约而同地创办了自己品牌下的民办中小学,并把原有的公立教育资源注入民办学校。
当然一部分上海公立小学仍然有竞争力,但前提是,你得有钱买得起这些学校的学区房。
目前摆在我们这代家长面前的是两条路:
1.买学区房
这也是技术➕运气活。
先不说动辄十几万一平的天价房价我们是否承受得起,单是“五年一户”,“多校划片”等政策,让学区房看上去也不那么“靠谱”了。我以前有个同事,原本买了一套学区房,可由于户口迁入年限不到,只能被统筹到别的小学。
僧多粥少,不要指望一次战斗解决问题。
我有个朋友,从宝宝一岁起就开始看房,看了一年多,房价涨了100多万,无奈放弃,凭手中积蓄最后只能跨区买了一套老破小自住,对口的小学也是传说中的菜场小学(因学生的父母多为周围菜场卖菜而得名)。
“现实也让我们想通了,作为工薪阶层,与其花那么多钱去买学区房,不如省下买房的钱,带孩子去培训机构学,然后再去搏好高中,拼好大学。”朋友说。
2.打鸡血考民办学校
民办学校都很贵,“包玉刚”更是每学期9.5万高居榜首,据说还挤破头。选民办是无奈中的选择,却也是择校家长的共同选择,或者备用选择。
《幼升小》说,这几年上海的民办学校办学质量高,升学质量更高。以中考为例,升入重点高中的大部分学生,来自民办初中。
这是复旦附中2016年的生源排行榜,排在前面的有10所民办,却只有3所公办。所以,上海人说:
初中不进民办,大学就进民办!
那么在上海,好的小学有多难考?
主讲老师cici把幼升小和高考做了对比:
以2016年为例,牛小的录取率平均5%,虹口的上外附小录取率7.8%,虹口区的盛大花园录取率是5.6%,而牛小中的战斗机上海实验小学的录取率仅是1.5%。
你没有看错,这不是北大清华在上海的录取率,这是上海的牛小在本地的录取率!
而近几年复旦大学对本地生源的录取率也仅在5%左右徘徊。
对于高考而言,家长也许只起到5%的作用,但是,对于幼升小,家长却可以起到95%的作用。
所以我们应该理解鸡血妈妈的焦虑和“动作”,现在的幼升小,已经远远超出孩子之间竞争的范畴,起决定力量的,是家长之间的竞争。
如果你搞不定传说中的关系,也买不起或者来不及买学区房,就只能加入鸡血的队伍,备战最惨烈的幼升小吧。
不要羡慕传说中的西方快乐教育,因为你没有生活在那里,我们只能在现有的资源和体制的数独里精巧计算步步腾挪,帮孩子引导一条更适合的道路。钱文忠说过一句话,我认为教育从来就不是快乐的!
还有一句在家长们中间被奉为圣经:我不能让你有一个放纵的童年,那样你只会收获一个卑微的成年。
我改变不了大环境,只能尽力改变自己的孩子。
当然,就像《幼升小》所说,当下的上海,为了更高的区分度,好的小学把招生标准提高到了非常夸张的程度,能够在学龄前达到这些条件的宝宝们,一定是很辛苦的。
普娃都能碾压当年一年级的小学生。
但是我并不赞同文章开头妈妈的做法,过犹不及。我们并不是把所有的压力和焦虑,传导到孩子身上。
诚如所知,幼升小的考核点是学习能力,语言发展,数理逻辑,情绪情感,社会交往和行为习惯的全面养成。那么,在3-7岁的学前阶段,家长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比每天鸡血刷题更重要。
不会有人真的相信“减负”和“零起点入学”。理清了思路,解决好下面六个问题,用幼儿园三年的时间,帮孩子打好基础,助ta进入一个理想中的小学,并非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一 要不要教孩子识字
答案是肯定的。
3-6岁是孩子识字敏感期,在孩子表现出识字兴趣后,开始有意识教他识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不需要到外面找机构教,这里介绍一本书《四五快读》,共八册,循序渐进式的。孩子学完,识字基本无碍。
二 要不要教孩子算术
要,但是不要刷题,不要让孩子死记硬背!
有个妈妈跟我说,她读大班的孩子靠刷题,本来已经对20以内的加减法倒背如流,但是停了两个月以后,连10以内的都不会做了。
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只反映同类事物中一般的东西,是形象思维。该阶段的儿童,所有的学习必须借助具像,形象,感知来完成。学习算术也要借助教具,使其理解数量对应关系,才能学的扎实,理解得清楚。
一般来说,小班结束学会书写1-10;中班要学会凑10(借助竖棒等拆分,组合数字),进而学会10以内的加减法;大班的孩子学会凑20,完成20以内的加减法。
大班时期可以使用百格板教孩子学会简单的从运算到逻辑的推理。
有了具像的学习,每天只要训练5道题巩固即可,不必费时搞题海战术。
三 要不要孩子学英语
答案也是肯定的,不过不必过早切入,中班开始,上下学期均可。
英语学习,对非母语的小朋友来说已经是一门知识,学习知识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儿。等孩子的专注力,学习能力提上去再学,能全程或者大半程时间跟着老师的节奏,效果就不会差,而且英语是一个努力就能提高的学习。
四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不要轻易打断正专心一意做事(游戏)的孩子,那样很容易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和情绪。
没经过训练的孩子,到了大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5-10分钟;经过专注力训练的孩子则可以达到30-40分钟。
训练专注力的方法很多,串珠子,插蘑菇钉,搭积木都是不错的方式。
五 要不要给孩子看电视
可以看,但是不要太长时间,每天不超过30分钟为宜。
跟第四项有关,电视节目是一种动态图像,而孩子平时的知识学习都是静态的,看电视多的孩子,容易精神不集中,使孩子的学习变得更加困难。
想让孩子从电视机前走开,家长以身作则就行。
六 对孩子进行听广度训练
孩子一般视广度较好,有利于模仿学习。家长可以有意识训练孩子的听觉广度,以及对比记忆和联想记忆的能力。比如,小班的孩子从一句话开始,不多不少重复下来,中班开始训练四句话,不多不少全部重复下来,到大班,扩展到八句……
听广度和视广度都强的孩子,学习一定不会差。
说到底,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人生功底。你读过的书,做过的事,拼搏的决心和学习的毅力,都会在你的孩子身上体现出来。
所以,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与马拉松过程中的营养配给站。
鸡血满地,也许赢不了未来,但是不会输在当下,而未来,正是由许多个“当下”构成。
没有什么是一个鸡血妈妈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再加一个鸡血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