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隔壁传来女子高声大吼:“都是因为你才让我这么丢脸,你和你爸一样自私、可恶!”紧接着传来女子大哭的声音,还有小孩子呜咽着说“妈妈别生气”的声音。
隔壁家的男孩今年6岁,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总是缠着妈妈,或者自己在屋子里搞破坏。家里条件不好,他妈妈上一天班回来已经很累了,却还要照顾孩子、干家务。男孩的爸爸没有正经工作,靠打零工赚点钱。这让男孩的妈妈非常崩溃,经常发出怒吼声,嫌弃男孩的爸爸基因不好,遗传给了孩子,让孩子也变得这么没用。
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小孩子身上就能看到未来,难道真的是基因在起作用吗?像俗话说的那样“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切都是天生注定、遗传决定的吗?
英国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奥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书中却指出,遗传固然能给个人留下烙印,但它并不是影响个人心理成长的主要因素,而父母的抚育才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0—6岁期间。每个有抑郁、精神分裂或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的人都可以通过回溯成长经历,找到心理、性格产生的本源,就是父母的抚育方式。可是以说,是父母毁了孩子。如果父母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努力改变,给孩子带来安全型的影响,孩子在日后的交友、择偶和择业方面将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奥利弗•詹姆斯本身还是作家、记者、电视纪录片和主持人。他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这本书中,通过伊丽莎白二世、查尔斯王子、迈克尔•杰克逊等名人的大量事例来证明早期抚育关系给一个人带来的影响是多么重要而关键。这本书出版于2002年,近20年来已经带动成千上万人追寻自己的童年,找出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从而改变抚育模式,为后代建立起更加健康的亲子模式。
一、基因固然起作用,但后天抚育更加重要
人与人之间长相上的差异能看出来基因的重要,但在心理层面,基因所起的作用就相对较差了。比如说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基因虽然相同,但性格上的差异、后来的成长之路都不尽相同,因为父母在对待他们的方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段小视频:三胞胎女儿一起追着爸爸跑,爸爸停下脚步,过来拥抱孩子,却是绕过了最先跑到他面前的小女孩,反而把第二、第三个跑到他身边的女孩抱在了怀里。网友们评论:求第一个女孩的心理阴影面积,或者说第一个小女孩的失落隔着屏幕都看得见。
这一细微的举动其实已经表现出父母在对待不同孩子时,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一次次差别,给孩子留下的烙印越来越深,让孩子形成了各自的心理状态。
即便是同卵双胞胎,从小放到不一样的环境中,接受不同的抚育模式,长大后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也并不相同。父母能够越早认清这一点,给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就会越早发挥作用。
二、追溯自己的童年,早期生命的抚育模式影响深远
抚育的重要性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会得到具体体现。为什么有的人性格温和,有的人却具有极强的攻击性?为什么有的人心理阳光,有的人却我比阴暗?这些差异中,有基因带来的一定影响,但更多的则是环境、每个人在生命初期所受到的照顾类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曾经有过关于狼孩的报道:孩子很小的时候落在了狼的手里。狼把孩子抚养起来,直到被人类发现。狼孩虽然基因是人,但由于早年没有经历过人类抚养和教育,语言、动作以及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及时开发,即便他在六七岁时回归了人类,但已失去了最佳培养期,再也没有办法正常发育。
如果一个孩子在0—6岁期间,尤其是0—1岁的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照顾和关爱,没有得到共情照顾,他发出的饥饿等需求没有得到及时回应,潜藏在他体内的不安全感会影响他很长时间,甚至可能是一辈子。
这一阶段的孩子如果不能和母亲有足够的亲密接触,会成为他日后自我和人格障碍,而这足以让他生活不幸。
三、内省和改变自己,为孩子提供幸福的源动力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虽然很多人不想承认,最终却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不喜欢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但自己却用这样的方式在对待儿女。
母亲如果有产后抑郁症状,女儿在生产时也会有这样的反应。这不是基因遗传的结果 ,却是互相影响、潜伏在体内的记忆在起作用。
有的成年人认识到这一问题后,通过内省、找心理医生、创作等方法,有意改变这种影响模式,也为孩子提供安全型抚育方式,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这种改变何时开始最好呢?当然是越早越好,于己而言,可以拥有健康的心态。对于后代来说,不焦燥、不抑郁的孕妇,会减少孩子出生后的肠绞痛。而孩子出生之后,尤其是对于孩子的照顾来说就更加重要和必要了。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这本书的观点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英国才子型作家阿兰•德波顿说:“如果能规定父母在孩子出生前看完此书,将比任何政府立案更能带给人民快乐、促进国家经济繁荣。”他的话说的一点也不夸张。父母如果能够通过自省,将因为抚育方式而造成的深层次心理问题都解决掉,在孩子的生命之初就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温情,那带给孩子的心理影响肯定更加健康,让孩子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