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年伊始,全球机场纷纷加快了科技创新的步伐,先是 1月份新加坡樟宜机场斥巨资推出“樟宜机场生活实验室”(Living Lab),与多家公司、大学和研究机构等携手合作打造未来机场,紧接着2月份美国圣地亚哥国际机场创新实验室项目(Innovation Lab)正式启动,鼓励创新者在机场工作室内构思、测试同机场发展相关的科技和商业设想。综合来看,机场业界进入到抢夺创新制高点的国际竞争新时期,那么国内机场如何抓住这股创新浪潮,开拓创新发展新局面?结合在对外交流中的所见所得,笔者在这里抛砖引玉,提一些个人看法:
创新要从“头”开始、聚焦细节
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精神要贯穿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以日内瓦机场为例,其在每个项目规划之初就尽可能的考虑应用新能源技术、体现科技创新,以便减少后期改造、重复施工。同时该机场坚持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数据分析优势,专项开发了能源数据管理系统(EDM),实现对机场内各个空间能源使用情况的精确监控,敦促耗能突出的单位改善能源使用情况。
创新要基于实际、适度超前
对机场企业来说,创新工作是解决绿色发展和节能减排的迫切需求,而扶持前瞻性的技术创新,就是在减少未来投资。为降低市政水电使用率,早在2013年日内瓦机场就建成当时欧洲面积最大的光热管组阵(1140 m²)及二代薄膜光伏板全覆盖的大型低能源消耗建筑(除冰液及油料加注站ADIC),更对地源热泵和水源热泵进行了长期研究,未来利用日内瓦湖深层湖水能量交换来实现航站楼温度调节,这些前端技术都将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创新要善借外力、勇于实践
同互联网企业不同,机场作为基础性交通运输行业,存在一定封闭性,难以紧随社会科技发展步伐,需要借助外力,积极推广创新试点,改善服务,提升效率。受限于内部创新能力不足且不享受政府补贴,日内瓦机场主动同多家科技公司及高校合作,积极开展科技试点工作,诸如引进充电宝租赁机、场内太阳能汽车等,2016年还引进了自主行走的全自动行李服务机器人Leo,帮助旅客办理值机手续、运送行李。
创新要着眼全球,互助合作
鉴于部分国外机场已经在机场创新实验室方面先人一步,国内机场可以尝试借助友好合作关系或建立沟通渠道,利用自身独有优势,合作研究、互助开发、共享成果,以便抓住机遇尽快锻炼人才队伍,搭建平台架构,适时打造以国内机场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接轨全球民航科技创新体系的创新产业中心。
回过头来,总结一下现今国内机场创新发展现状。近几年国内机场不断加速创新实践,取得的诸多成果表明我们在硬件基础、创新能力、创新环境等方面具备了建设国内机场创新中心的基础,但同时也面对着例如低能耗建筑等大型创新基础设施偏少、软硬件创新资源配置较差、同研究型高校及高新产业园区合作不够、专项创新试点引入及监管体制缺乏等问题。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已经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国家规划,民航业、机场业创新发展也将顺势而为寻求突破。对国内机场来说,抓住此次全球创新发展机遇,根据国家战略和自身运营需求,重点规划一批大型创新类基础设施项目、适度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同国内外知名高校及高新产业园区探索科技创新落地、构建市场化的专项创新授权试点及监管体制、参与国际创新合作,不仅能切实落实国家和行业战略,也将有效夯实自身技术实力、促进公司管理模式改革并加快塑造自身国际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