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讲到芸娘的可爱,这一篇,我们再来讲讲沈复跟芸娘的相爱。
为什么这个值得拿出来说呢?因为沈复和芸娘的婚姻,在现在被很多人误解。很多人拿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准对他们的婚姻做出评价,甚至觉得沈复是个嫖过妓、找过妾,朝三暮四并且很无能的人渣,这其实是不公平的。
学过文学理论的人知道,要在典型环境中评价典型人物,也就是说你要想真正理解那个文学人物形象,一定要站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当时的环境下,才能设身处地地去理解文学人物。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沈复所处的那个时代。
满族贵族入关之后,使清代婚姻制度深层次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影响,在其全面继承明朝婚姻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使之具有自己本朝的特色。
清朝婚姻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此外还有包办的门当户对、童养媳制度。
封建包办婚姻依然是清朝婚姻的基本特征,尊亲长掌握卑幼的主婚权是清朝法律的规定。
中国父母几千年来一直掌握着这个大权,到清朝时,则不管在法律条文上,还是在社会实际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充分表现了封建社会后期家族本位主义的进一步泛滥。
男女的私自结合,不仅为舆论所不齿,而且也是国家法律规定强制离异的情形之一。
而沈复生活的乾隆年间,婚姻制度已经趋于成熟稳定。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时代要想谈一场轰轰烈烈的自由恋爱,那简直就是找死。
在这样的环境下,沈复和芸娘在结婚前基本可以算作是自由恋爱。这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之下,无疑是需要一些运气,以及一些勇气的。
让我们翻开《浮生六记》,回顾一下他们两人的相遇、相识、相知、相契,以及相离。
前边已经讲到,沈复对芸娘的一见钟情,是因为见了她所作的诗,而不是她的美貌。虽然感觉芸娘可能不长寿,他依旧坚定地告诉她母亲:
“若为儿择妻子,则非淑姐不娶。”
幸运的是,作为掌握婚姻大权的母亲,也喜欢芸的柔和性情,于是脱下金戒指作为订礼,和芸的母亲商定亲事,缔了婚约。
但是定亲并不意味着婚姻大事告一段落,对于芸娘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而之后作为亲戚互相往来的过程中,芸娘也表现出对沈复的爱。把沈复偷偷拉到闺房,让他吃自己藏的粥,就是表现。
他们的交流也是基于对彼此的欣赏。沈复拜读她的诗稿,有的诗仅一联,有的仅三四句,多是零散、未能成篇的。问她缘故,她笑答:“没有老师指点,就写出来这般;只希望遇到能当老师的知己,把这些句子推敲补完了。”
从这些细节就能看出,沈复和芸娘很早就已经把双方引为知己了,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古代很多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现状。
在那样的时代,能和欣赏自己的人结为夫妇,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情,芸娘深知这点,所以她自始至终对沈复都心存感激。
更让她感到幸运的是,沈复给了她那个时代很多女人都不敢奢望的东西——自始至终的爱,以及发自内心的尊重。
两个人结婚之后,一直耳鬓厮磨,形影不离。一次沈复要出门学习一段时间,临行前,“芸芸反而强颜欢笑,劝勉我出发,代我整理行装。”沈复则心绪恍惚,仿佛林鸟失群,天地变色。
他在书馆待了三个月,觉得像过了十年般漫长。好不容易回到家中,去母亲处问过安之后,沈复回自己房间,芸站起相迎,两人“执手相看,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仿佛两人的魂魄,恍恍然化为烟雾,耳中豁然响了一声,都感觉不到自己了。”
这不是爱情是什么?这可是《牡丹亭》里杜丽娘生而复死死而复生才求来的爱情啊!
所以可以这么说,芸娘的可爱,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沈复的成全。没有沈复的纵容,芸娘可能就跟那个时代的其他女性一样,在某户人家的后院里,活活地把自己闷死,把自己变成木头。
但因为有了沈复,芸娘的人生活泛起来。他们一起讨论诗词歌赋,两个人开开心心地吃臭豆腐,两个人互相斗嘴,甚至出来见朋友,两个人在沧浪亭赏月,背着父母偷偷去游太湖。
从文中很多语言看得出来,芸娘原本也是一个活得很规矩的女人,知道“三从四德”,每天早早起床,就因为怕被公婆看作“德行不好”。
但后来,她变得越来越大胆,也越来越敢于展示自己的个性。
她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危险性,但她依旧做了。
因为爱,所以放纵,所以尊重。沈复放纵自己的爱,尊重一个有才华有思想的女人。芸娘也活出了自己,让自己短暂的生命在那个灰暗的时代绽放出刹那的光华。几百年后,我们翻开《浮生六记》,依旧能感受到沈复的快乐,芸娘的快乐。
即使在自由恋爱的今天,我们又能有多少红颜在傍的时光?
你爱着的人,他恰好也爱着你,你喜欢的,你的爱人恰好也喜欢。这样的爱情,即使放到现在也是可遇不可求啊。
我想,这应该就是《浮生六记》让多少人感动落泪的原因之一吧!
今日推荐:秀殇
作者:孤鸿天涯鑫
推荐理由:我觉得回头看,比向前看更重要,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我们怎么搞得清楚我们要向哪里去?
砍柴土家农业重金属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