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十多年,做过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位,也因此认识过各种不同的人。尤其是从创业后,因为涉猎的环节更多,从融资到产品到供应链和营销,因此见识过各种不同环节,不同能力的人,有的人非常高能,有的人则默默无闻。
在这过程中,我就思考,人和人能力差别到底在哪里呢?
还记得自己曾经思考的时候,提出过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这个道理,当自己尝试以这个道理的角度去观察周围人的时候,就发现选对正确的事情的人并不多,这个能力并不仅仅是靠经验,更需要的是靠自己知识结构的扩展加之思维模式的进化维度。
此话怎讲?
我尝试着把身边的人的能力按照效率维度进行了分类,分出如下几个方面:
技巧/方法/技术/科学/哲学
于是尝试把其整理成一个能力三角:
具体分解下来可以这样理解:
技巧认知能力的人,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机会主义的人,在这样的人眼中,他的认知是价值获得可以投机取巧,因此只要有赚钱的机会就上,不管是不是自己适合,这到头来就会出现,做什么都没有做成,最终还错过了专业能力的成长,在我身边这样的人大有人在,总是看到别人赚钱就眼红,自己却做却又没本领。
再上一个维度就是具备方法认知能力的人,在这样的人眼中,只接收执行方法。即:别人怎么说我就怎么干。不关注结果,或者说不考虑方法要解决的问题,只考虑自己的执行力,这样的人最终的结果就是活得很累,很勤奋,但最终的收益却并不高,简单说就是投入产出比并不等价。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用行动勤奋掩盖思考的懒惰。
再向上就是具备技术认知能力的人,所谓的技术,就是对于事后的总结,通过对过往工作的总结,形成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论,或者叫套路。有这样认知能力的人,能够在现有的领域中做到专家。经验越多,自己的套路也就越深,因此解决问题的效率也就越高效。但这样认知的人有一个瓶颈,那就是行业一旦变化就难以逃离被淘汰的下场。这就如同我们是一个司机一样,通过过往的经验可以让自己的驾车本领很厉害,但一点无人驾驶出来,自己的厉害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继续升维,接下来就是具备科学思维的人出现了,科学思维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会了假设,这跟技术思维有很大不同,一个是假设在前,一个是经验在后。假设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逃离自己的能力跳出来在更大的视角上看当前的选择和行动,科学的核心就是先假设后论证。福特问用户需要什么样的交通工具,用户说需要更快的马。这用户明显是方法认知层次的人,只骑过历史的马就得出马是最好的结论。而福特则不同,能够跳出来,在更高的层面上观察用户的反馈,并作出了新的假设,用户不需要马,而是更快的交通工具,从这个角度看,很明显汽车要比马车快,于是福特汽车就出来了。
最高层的思维是哲学思维,如果说科学思维学会了跳出来看问题,那哲学思维则是跳到最顶层思考问题,而这其中的重要路径就是:要学会追问,通过追问找到我们生存进化的第一性原理。小的时候老师经常告诫我们学东西要多问一个为什么,而哲学思维模式则是问多个为什么,直到找到那个维持我们进化,生存的第一性原理。在顶层视角上看问题,下面的一切争执都已经不是问题。甚至欲望对自己也不再有那么重要了,毕竟从进化角度看,我们个体实在太渺小,从一生视角,人类视角看我们的当下,我们当下的苦恼实在太渺小。因此我们就经常看到一些无欲无求的人,这些人其实并不是无欲无求,而是他们学会了从哲学的角度看,我们生存下来,进化下去,当前的路径并不是最佳选而已。
从技巧人生到哲学人生,从机会主义到第一性原理,在大视角,简一律的角度向下看,人生豁然开朗。想到那句升维思考,降维攻击,不过是在大视角上对小个体的生存过程重新定义了一下而已。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