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顾颉刚老师的国史讲话三部曲的第二部,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的中国历史。
自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丧失了对周围大片土地的控制,对诸侯国的控制日益降低,无法号令天下。各诸侯国就各自发展起来,对周王朝的天下共主地位发起了争夺。自此,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争端不断,思想上百家争鸣的黄金时期——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来历有三种。武王伐纣成功后,大肆将土地分封给诸侯。
一种是姬姓诸侯,例如郑国、晋国、蔡国等。这些诸侯国都是周王的血缘亲戚,在初封的70多个诸侯国中,这种姬姓的诸侯国就有50多个。他们围绕在首都镐京周围,保护着王室。
第二种是异性诸侯,例如齐国、秦国等。是周王分封给有功之臣的领地。比如齐国就是分封给姜子牙的领地,秦朝是分封给周王的马夫的领地。
第三种是事实诸侯,包括楚国、吴国、越国等。是周王朝没落后,南方的楚国等发展迅猛,实力超出了中原诸国,成为事实上的诸侯国。
由于周王室没落、天下共主的地位失去了,而人总是要有想进步的,因此有实力的诸侯国开始抢夺天下霸主的位置,由此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
关于春秋五霸,历史学家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顾颉刚大师采取的是后一种。
在春秋初期,战争主要发生在中原地区,即原来的姬姓诸侯领地,主要包括郑、齐、鲁、宋等国。在这个阶段,北方的狄戎不断入侵,威胁王都,南方的楚国势力发展迅猛,严重威胁中原。顾颉刚老师在书中感叹“这是华夏文明最危险的时刻”。
正在此时,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出现了,他就是齐桓公(姜小白)。他比较知名的轶事包括任用管仲,九合诸侯,老马识途,庭燎招士等。顾颉刚在书中,给了他很高的评价:“为了周平王的微弱,郑庄公的强暴,使得中原诸国化作一盘散沙,而楚人的势力这般强盛,戎狄的驰骋又这等自由,夏、商、周以来积累了千余年的文化真动摇了。齐桓公处于如此艰危的时局,靠着自己的国力和一班好辅佐,创造出‘霸’的新政治来,维持诸夏的组织和文化,使得各国人民在这均势小康的机构之下慢慢作内部的发育,扩充智慧,融合情感,整齐国纪,画一民志,所以霸政行了百余年,文化的进步真是快极了,战国时代灿烂的建设便是孕育在那时的。这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该注意的人物!”他第一个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战略理念,稳定了当时的局面,是春秋第一个霸主。
齐桓公在位30多年,他死后齐国内乱,霸权失落。南方的楚国和北方的狄戎又发展起来,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幸好中原地区又出现了第二个霸主——晋文公(姬重耳)。
晋国是正宗的姬姓诸侯,他的第一任王是周武王的弟弟唐虞叔。晋文公的主要事迹包括:城濮之战、秦晋之好、退避三舍、清明节的源起等。
顾颉刚老师对晋国霸主的评价是“晋文公的主要功绩是城濮之役遏住了楚国,使他们不得向北发展。晋襄公的主要功绩是崤之役遏住了秦国,使他们不得向东发展。有了他们父子,春秋时的中原诸国才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才渐渐孕育了后来诸子百家的灿烂文化。”
城濮之战里,晋国和中原诸侯的联兵打退了楚国,使得楚国再也无力北上。因此,晋楚争霸成为春秋中期的主旋律,持续了100多年。在这个期间,经过两次弭兵会盟,大家承认晋楚共为霸主。
在黄河流域的中原诸国开始了一段时间的和平,而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吴国、越国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打得不可开交。
在打败楚国后,吴国成为了事实上的区域霸主。于是在公元前482年,晋国晋定公、鲁国鲁哀公在黄池会盟吴王夫差,等于事实上承认了吴国的强大实力。
而那个历史上以卧薪尝胆出名的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以后,顺势渡过淮河,北上会盟诸侯,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位公认的霸主。
但是这时候,齐桓公时代建立的诸侯秩序处于崩溃的边缘,,导致越王勾践称霸并没有起到稳定局势的作用,反而仅仅像是一个名义上的象征。
那些原来的霸主大国,如晋国、齐国、楚国,等,纷纷陷入国内大家族争斗的内耗中不能自拔,以三家分晋为标志,春秋时期结束,中国历史进入了更为纷乱的战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