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研发部门工作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期间一直在做标准产品,总结沉淀得出了一些方法论,在此进行整合梳理。
一、什么是标准产品
标准产品指通用的、标准化的、贴合基本场景、达到业务闭环的产品。它区别于项目产品,不会考虑个性化的、定制化的需求。
例如TPM(营销费用管理系统)的标品,功能模块包括”科目管理“、”预算管理“、”费用管理“、”核销管理“。符合最基础最标准的营销费用管理流程。
例如DMS(经销商管理系统)的标品,功能模块包括”公司信息“、”产品管理“、”渠道订单“、”渠道库存“、”渠道协同“。能达到渠道链接、高效沟通、服务供应的基本目的。
二、为什么要做标准产品
标准产品服务于项目,它产生的最根本目的是提升项目的开发效率。最理想的情况是可以做到标准产品的功能拿到项目上稍加优化即可使用。例如DMS(经销商管理系统),是大部分有渠道分销管理需求的企业会去使用的系统。因此我们当然不会每到一个项目便从零开发一套DMS系统出来,而是直接迁移标准产品,并在标准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以达到控制项目成本、提升开发效率的目的。
三、如何进行标品设计
1、通用功能
由于标准产品做的是最通用的功能。因此在进行功能设计前,不能”画地为牢“。需要全面的去了解不同项目的具体业务场景,向项目进行调研,并基于场景出发,产出最通用、普适的功能。除了功能的普适性,需要用到哪些字段、需要用到哪些页面元素,都是需要充分考虑的。
2、结构可拓展
在通用功能的基础上,还需要去考虑结构的可拓展性。结构可以通俗的理解为E-R关系。例如父子结构,爷爸孙结构,中间表结构等等。对于标准产品来说,一个可拓展、可复用、高效率的结构是很有必要的。这就需要产品经理具备一定的技术知识。了解不同结构对性能的影响,了解不同结构在项目上的可拓展性。
3、功能可配置
即便是标准产品,功能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完美适配项目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为了应对不同客户的需求,可以通过功能配置的方式去应对不同的场景。例如CRM平台的模板配置功能,它既可以通过拖拉拽的方式配置TPM(营销费用管理系统)的执行反馈模板,也可用于配置SFA(移动访销小程序)的采集模板(这当然也离不开模板配置设计之初,在结构上就是可复用可拓展的)。再例如订单参数配置,它可以通过手动勾选的方式,配置不同订单的校验逻辑。除此之外,还有参数配置、扣款优先级配置、菜单配置....在此就不一一列举。这些功能配置的产生,极大的拓展了原有功能的可用场景,增加了标品功能的可复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