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完了《唐宋诗词故事合集》,听这部集子,我用了大半个暑假。
因为诗人太多,有的名望不太大的诗人生平,我几乎是前听后忘,所能记住的,是他们的诗词。不过,全部听下来,我大体也有一些认识。对于哪些唐代诗人,大多数都是苦于“安史之乱”而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正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诗圣”杜甫,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然而他的爱国热情却丝毫没有减弱过半分。他的诗作中大多体现了对劳动人民苦难的同情和渴望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在《又呈吴郎》这首诗中就提到了他从杜甫草堂搬出之后,让他的吴姓亲戚住了进去。当时他草堂的一个邻居是一个苦命的寡妇,经常到他家门口的枣树上打枣裹腹充饥,而他的亲戚搬来之后,却在门前扎上了篱笆,这位老妇无法去打枣,就向杜甫诉苦,杜甫就写了这首诗,委婉劝说他的亲戚不要阻拦这位苦命的老妇人去打枣。“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遍插疏篱却甚真。以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我们从单从这一首小诗中,就能感受到作者的高尚品格!
而那些宋代的词人呢,多数都是因为朝廷内部的党派之争,或被降职,或被贬谪蛮荒之地……或许正是因为生活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才使这些诗人和词人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或伤春悲秋,或感时伤事。 他们的诗作和词作,有的善于用典, 有的典雅别致,有的构思精巧,有的浅显易懂……各有特色,令人回味。其中李商隐就是受党派之争影响最深的以为是人他是牛党的学生最后却娶了李丹集团的家的小姐结果被两党所不容常年在凄苦的巴蜀之地生活, 就连相爱的妻子其实也没有见到最后一面,他的那首《夜雨寄北》就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纵有满腹才华,却一生不得志,真可以说是党派之争的牺牲品。他的是诗作成就很高,有很多诗委婉含蓄含,甚至晦涩难懂,同一首诗,不同的人竟然有完全不同的解读,极具神秘色彩。
这就是我听书后的一点小小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