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病了,本来应该好好休息,可她仍然早早地起床为孩子准备早餐,送孩子上学。中午又忙着准备午餐,接孩子回家,照顾孩子午休,然后又送他上学,到了晚上仍然这样。我们劝她好好休息,让她将孩子送到爷爷奶奶那里照顾一段时间,等病好了再将孩子接回来。可她说孩子在爷爷奶奶那里,吃不好住不惯,她实在不能放心。
按理说她如此爱孩子,付出那么多,孩子应该十分孝顺,可事实并非如此。他儿子非常自私,且不说平日里如何,就说妈妈病的这段时间,从没主动关心过妈妈的身体状况,还挑三拣四,一会儿说弄的饭菜不好吃,一会儿说学习用具没买好,只要有一点要求没满足,就大哭大闹,不依不饶。
可当妈的没有半点指责的意思,还总怪自己不懂孩子的心,伤了他的小心灵。我们都觉得她爱得不理性,对孩子的影响反而不好,可她充耳不闻,不为所动。
这倒让我想到了一个故事。世界名著《爱的教育》里曾介绍过这样一件事:一个乡下小男孩得知爸爸病重,住在城里的医院里,急忙赶到医院看望。
看到父亲形容槁枯,他非常伤心,日夜守在床边照顾病重的父亲。医生说他爸爸活不了多久,可没想到5天后,爸爸居然生龙活虎地出现在他面前。原来躺在床上的那个人并不是他爸爸,只是因为憔悴得不成人形,被小男孩误认为是自己的爸爸。当真爸爸听说了,马上赶到医院要将他带走。
可这个时候,小男孩却坚持留下来要照顾床上的那个爸爸,床上的爸爸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小男孩伤心极了,哭着说:“我爱你,爸爸。”那个人并不是小男孩的爸爸,小男孩糊里糊涂地照顾了他那么长时间,理应埋怨他,可小男孩知道真相后,不仅不怨恨他,反而主动留下来照顾他,在他死后,还悲痛欲绝,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对那个陌生人付出了爱,在付出中也对他产生了强烈的情感。
爱就是这样,它很简单,也很复杂。许多人愿意付出爱,但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收获到爱的回报,这关键取决于你付出的对象懂不懂付出。遇到索取型的,你付出的再多,他也不会为你付出一分。
其实在婚姻中,我们也能常常见到这种不对等的付出。有许多贤妻良母型的女性被丈夫抛弃,原因就在于这些女性在婚姻生活中只是一味地付出。时间久了,对方也麻木了,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日子一长,没了激情,没了感恩之情,自然也没了想要保持婚姻的想法。
是的,面对所爱之人,我们恨不能把心掏出来给他。只是掏久了,自己没东西可掏了,对方也不会领情了。看来想要让爱持久,爱的付出就必须是相互的。如果你真的爱一个人,亲人也好,爱人也好,朋友也好,付出之后一定要记得也要教他学会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