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音乐是私人的事。作曲者和歌者可以通过其乐思和表演把他们的情感淋漓尽致地传达,但听者对音乐的感情,只能属于自己,就算拿笔写出来,也只是努力描画而已,难以不走样儿。
仅仅用四个基础的音符就能去谱写生命的乐章,而用于谱写人间音乐的音符又何止四个。生命无限,音乐亦无限。无限的生命面对无限的音乐,自然生出无限的感触。有限的是纸笔,和个人的生命。
这一篇,谈谈喜欢的中文民谣。
开始听民谣类型的音乐已经有几年了。一些民谣适合在午后听,柔缓的歌声配上透明的吉他声,宛如花瓣在日光里飘落。闭目倾听,可驱散午倦,平静心情。喜欢上个世纪的校园民谣(尤其是高晓松的作品),听过一阵儿曹方的作品(最喜欢《比天空还远》《春花秋开》和《落单·续》)和宋冬野的民谣(最喜欢《莉莉安》和《斑马,斑马》),现在常听的作品来自房东的猫(《爱你就像爱生命》《秋酿》《云烟成雨》)、谢春花(《茶酒伴》《一棵会开花的树》)和程璧(《在你身后》)。
但我喜欢的民谣作品的数量一直有限——不知是作品旋律不够抓耳、内容不够走心还是自己过于浮躁、缺乏阅历——很多民谣我都听不下去,没法儿和歌者的浅吟低唱或是长吁短叹共鸣。
但听了陈小熊的作品却是意外的喜欢——旋律流畅又自然,喜悦淡淡的,惆怅也淡淡的;歌声质朴干净,磁性而温暖,入耳即入心;歌词如诗,不做作,关注自我内心也关注生活的角落,带着淡淡的哲思,很容易惹人共鸣。
《车窗》的旋律和歌声从头到尾都是灰色的,传达出一种执拗的痛楚,有渴望告别曾经的决绝,也有不得不前进的无奈。
《你有多久没看过星星》的旋律若闪烁的暗夜星光,深夜静听,感受到一个格外敏感和细腻的心灵。
《如果明天不会到来》和《她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首歌》旋律温和,如春风拂面,带着淡淡的暖意和希望。
《盲人的歌》和《哑巴的歌》尤其让我钟爱,旋律抓耳,视角独特,是探讨自我与外界、个体和群体的哲理诗。尤其听到那句“我眼前的黑色是一如即往/可光是永恒希望/而你们在明亮的世界里/如何看到光”,让人心里不禁一惊。
《他每天开着大巴车在城市里穿梭》用略带惆怅的曲调描绘了城市里一个普通司机的生活和内心,折射出的是日复一日喧嚣却让人麻木的城市图景。如此细腻的描画,来自生活里那些极敏感的观察者,他们心里不仅装了个人的晴雨,更有对万物的开敞、对其他生命的关怀。
听这些音乐,更容易明白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
“音乐乃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和人道精神的最奇妙、最精细的手段,是灵魂的直接语言。”
202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