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暴力”这个词,很多人头脑中出现的印象可能是“打人”、“摔东西”、“破坏公共财物”等等,但实际上,我们的言语中也有可能包含“暴力”。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沟通就属于“暴力沟通”。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见过这样的情况:
——一个父亲对孩子说:你太不讲卫生了,东西总是乱扔!还不给我收拾干净!否则我就要扔掉!
——一位母亲对考试不及格的孩子说:你是不是想气死我?
——一位领导开会时对没有完成工作任务的职员说:你为什么做得这么烂?
上面这些说话方式,就是典型的“暴力沟通”。
我们知道,暴力沟通于事无补,只会让事情更加糟糕,并造成双方之间的对立。我们需要的是“非暴力沟通”。
微软的第三任CEO纳德拉,一上任的时候,就要求他的高管们去读马歇尔·卢森堡教授的《非暴力沟通》一书,以解决微软长期以来的内斗问题。认真阅读此书,我们可以了解到“暴力沟通”的产生原因和严重后果,有意识地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和别人相处。可以说,这本书会让个人情绪更加平和,家庭生活更加幸福,社会秩序更加和谐。
一、为什么会有“暴力沟通”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暴力沟通”产生的四个原因,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
第一、道德评判:以有色眼光看待别人
有的人,会不自觉地根据别人的出生和家庭环境去看待他人。这是一种很错误的做法。比如,见到单亲家庭的孩子,就认为他们性格暴燥,难以相处;见到农民的孩子,就认为他们见识少、眼界低。这样的道德评判使人产生偏见,为良好的沟通设置了障碍,必须坚决摒弃。
第二、进行比较:自己怎么样,别人也要怎么样
我们每个人做事情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自我要求高,工作必须做到完美才满意;有的人认为工作完成得普通一点也没有关系,只要不发生漏洞就行了。一个团体中,观点不一样的人大有人在,不可能觉悟都很高。所以,自我要求高的人,是没办法让别人也跟他一样的,如果不注意而进行比较,只会自计没趣。
第三、回避责任:用抱怨和牢骚代替自己的责任
现在的父母,大多很重视自己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了做家务活等各种劳动的锻炼。但自己的工作又很忙,回到家时有一大堆的家务事要做,这时候很容易当着孩子的面说一些类似这样的话:“爸爸妈妈在单位己经很忙了,你如果还不好好听话自觉学习,对得起我们吗?”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暴力伤害。
第四、强人所难:让别人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我们请别人帮忙,一定要考虑到对方的意愿和能力,不能强人所难。有的事对方虽然能做到,但有些特殊的原因不能去做;还有的事明明超出了对方的能力范围,你让他帮忙,最后也只能是要失望的。
其实,以上四个暴力沟通的情况,只是比较表面的现象,有时候,你的表情,你的眼神,也会让对方产生不舒服的感觉,也可能是一种“暴力”!
二、非暴力沟通四要素
运用非暴力沟通,可以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顺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分别是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
举个例子来说:周六下午你有事情要出门,在出门之前你告诉孩子“在家认真完成作业”,但当你办完事情回家的时候,却发现他作业一点都没写,一个人在上网打游戏,这时候你不禁怒火上升,训斥他道:“你是不想读书吗?”注意了,这是一句很重的话,充满了暴力因素。如果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应该怎么表达呢?
你可以这样说:“孩子,我看到你的作业没有完成,对吗?(观察)这样我就很担心了,下周你回学校的时候,老师要检查的。(感受)按时完成作业很重要(需要),以后我们先完成作业,再玩游戏好吗?(请求)”
大家看,这样表达,语气平和,情绪稳定,孩子也很容易接受。如果我们熟悉了这样的语言结构,我们就会生活在互相尊重、平等对待的环境中。
结束语
我们使用非暴力沟通,是为了让别人接受我们的想法,改变对方的行为,而不是为了批评或伤害对方。我们如果能兼顾双方的感受,看重彼此的感情,那么,对方就会相信我们,从而避免许多无所谓的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