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庆山《得未曾有》之《还乡记》,思绪随着庆山的文字,和魏壁重回故里。
我生在鄂西北的一个小乡镇,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太平”。
度娘説,她是一个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古镇,原名“青泥湾”,又称半扎店。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刘福通率部路过半扎店时,“但见沿途百姓慌恐四逃,民不聊生,唯此地戏台高搭,鼓锣喧天,市面繁荣,堪称太平,遂连叹太平之店也!”,太平店由此得名并沿用至今。
地图上看,她仿若一只昂首挺胸的孔雀,展翅开屏。镇标上挂着“中国乡镇之星”的牌匾,顶端的花灯就像戴着的一顶皇冠,彰显着一个明星乡镇的骄傲和自信。
镇标所在十字路口的旁边立着二十多年前镇上各界人士捐建的雄狮,上面有我爸爸的名字。我曾站在有爸爸名字的位置傲娇的合影留念。
镇内现有百年老街、千年古树及清末民初的古建筑。我走过老老的街,抱过千年的树,而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我小时候住过的那栋早已不复存在的老屋,和记忆中的小镇模样。
老屋只是一层平房,房前屋后各一片小树林,不同的是房前的树林中间辟出一条小路直通老屋正门。屋前有一片平整的水泥地,我们常在合适的天气在那片露天的小天地吃饭玩耍话家常,有时候一直闹到小树林里去。推开对开的木门,跨过门槛,就是客厅,我们叫堂屋。大大的通间,左侧的大卧室是爸妈的,右侧的小卧室是姐姐跟我的,小卧室旁边的通道连着厨房,那时候还是柴火灶大铁锅,那时候的饭比现在香。我在那里度过了我最美好最无忧无虑的童年,记忆里满是我生日的秋天房前屋后的小树林落下的一地树叶一地黄……
老屋后的一条路连着东街与西街和两个十字路口,直抵河边。其时的小镇是有小镇味道的地方,她的繁华集中在老屋后的那条横贯东西的路。东街是我上学放学的必经之地,也是小镇之最繁华所在,街两旁布满林林总总各色商铺,买者卖者,询问作答讨价还价好不热闹。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地方是菜场旁边的夜市,“王大平”饺子馆的水饺,我因为常买来做早餐以至被小学同学以此起外号的“小笼蒸包”,还有闻名遐迩的“太平豆腐”和我爱喝的香甜豆腐脑……
而现在,满镇的商业气息,镇上的每条路边几乎都是商铺,每条路上都满满的摆着摊吆喝而拥挤。她已面目全非全然没有了记忆中的小镇模样。有一年回去被丢在马路上我甚至茫然不知自己身在何方,愣是没认出来那是生活了12年的小镇的哪条街巷。儿时的小伙伴都已失去联系,亲戚大都不是来了城里就是去了外地,老屋也早已卖掉,没了房子没了地,没了立足的根基……
魏壁説,“内心宁静的话,守着几棵树一样可以过一辈子。”如果老屋还在,我真想也来个还乡记,守着房前屋后的那些树过一辈子,虽非荣归故里,只求安住己心。能住在出生时的房子里,会不会像住回妈妈的子宫般温暖而安心……老屋是回不去了,还乡,亦无从谈起。只能过好现在的生活,在这市井之中,“活我自己,独善其身,尽可能远离污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