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树丽
何为痛?写作!
写作课是我们日常教学中很少去挑战的课型,而且在优质课比赛中,我们更倾向于听说课和阅读课,所以选课的倾向也就造成我们对写作课的忽视或重视不够。
我在观看精品课例的时候,并没有按照课例顺序去学习,我习惯从自己最感兴趣或不擅长的课型出发,毕竟时间有限,会选择很重要,当然观课只是我们专业成长的一部分,真正的成长在于反思与内化后自己的课堂实践,否则我们很快就会忘记自己所知道的那一部分,能把“知道”变成“理解”才算成长,否则只是过场。
我很早就开始研究仿写,而且通过仿写的刻意练习后,我们班上的孩子英语成绩提升了很多,重要的是孩子们对写作不再恐惧,甚至觉得写作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在仿写这件事上我持续研究了很多年,我所有的立项也是围绕“以读促写”和“作文仿写”展开,所以我个人浅显地认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或能力,应该从学生能做的地方出发,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
既然是全国大赛上的写作课,所以我更想知道除了仿写之外,我是否可以再寻找到不同,所以观课例之前我带着追寻的态度和思考的状态。
我先来谈一下来自湖北的冯馨璇老师这节写作课的生成过程。她用的是自己班上学生为家乡武汉代言的视频转变为一封信的格式,让听课学生(青岛)通过研读信件了解如何介绍自己的家乡,如何写好一篇推介家乡的文,然后从学习理解走向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让学生在仿写的基础上来点评作文,教会学生批改的方法和写作评价标准,最终完成这节写作教学的教学任务。
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用自己学生的文为线,通过点评,修改,然后形成结构化知识来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去写自己家乡等等,我觉得冯老师这条写作线设计的非常好。
但是,我们也知道不完美才是美,我们在观课的时候,需要有辩证思维的能力,在看到中这节课优点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有质疑的能力。比如在导入环节,老师的第一张幻灯片上已经出现了黄鹤楼的图片,但是老师并没有利用好这张图,而是用第二张中国地图让学生猜猜自己来自哪里,地图上很明显是湖北,但是学生不知道(我不知道是不是学生地理差的原因),然后老师又给出武汉大学的照片,但是照片并不是武大的校门口而是里面有樱花的照片,学生依然猜不出来;最后老师用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提示,后面才有一个孩子回答出了“武汉”。
这个导入的环节让人看着很着急,我个人觉得老师可以把学生介绍武汉的视频放在导入环节,让学生通过视频感知这个城市的美,通过看视频了解这就是武汉,然后再导入自己学生给视频的写的推介文,用这篇文直接开讲,我觉得更一步到位,更能节省时间。
还有一个就是老师在讲解完自己学生写的语篇(信)后就开始让学生谈青岛,写青岛,老师呈现的结构化知识是在学生写作的时候,我觉得结构化的知识(写作框架)最好放在语篇理解后,让学生根据语篇自己总结出来。还有后面老师用学生范文批改的时候,也是老师自己在批改,为什么不让学生改或师生同改呢?
在最后的展示环节,老师批改过后才给出了评价标准,我觉得评价标准应该放在写作前面,这样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也会明白自己应该注意哪些等等。
当然如果从核心素养角度来点评这节课,我觉得这节课老师讲授的内容还是多,学生自己思考的部分并不多,而且在谈到武汉和青岛之后,老师没有把这两个城市联系起来,这两个城市虽然不同,但是都是我们中国的名城,都是我们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写作,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的文化,热爱自己的家乡等等,这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文化意识,但是冯老师显然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当然这节课的思路和设计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做调整,我们能学习到的也只是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具体的操作还是需要我们的课堂实践。
感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