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模仿,就是按照某些现成的样子跟着做的行为。
达尔文认为,模仿是人和大多数动物的本能。
但在人类中,除初生的婴儿外,许多模仿行为是有意识、自学的学习活动。
塔尔德在《模仿律》中说,任何一种行为,开始时都是个别的、无代表性的、暂时的,在经过多次、反复的效仿之后,才逐渐形成普遍的、有代表性的,和相对稳定的模式。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多次、循环、往复的运动,而且还需要和上述心理相抵触的另一些行为,进行有效的抗争,排除干扰,才能取得成功。例如社会风气的形成,宗教信仰的确立等,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
今天的晨读分享,认为只有极少数的天才,能通过原创成功,绝大多数企业的制胜之道就是始于模仿,在模仿中形成,在模仿中发展,在模仿中壮大。个人成长也莫不如此。
①
复制照做
模仿的第一个阶段。
台湾“连锁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在开创之初就一直在深度模仿“海底捞”。
从开通外卖平台,到卖火锅底料、复合调料,每一步都看紧“海底捞”。
有句话叫“海底捞你学不会吗?”但呷哺呷哺却暴露出“不但要学,还要超越”的野心。
②
灵活变通
模仿的第二个阶段。
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师傅教给了徒弟技术和本领,就看徒弟怎么去领悟,这要靠个人的智慧与努力。
《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3000。其中精通六艺者72人,称72贤人;还有杰出第子10位,号称“孔门十哲”。
孔门十哲中德行出众的有:颜回、闵损、冉籍、冉雍;
政事出众的有:冉求、仲由;
言语出众的有:宰予、端木赐;
文学出众的有:言偃、卜商。
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里,协助老师整理儒家典籍,宣扬儒家思想和文化,让老师的学问和儒家治术得以发展和传播天下。
孔子十个有名的徒弟,皆师从孔子,技能与专长却各有专攻,皆不同。是因为他们在模仿老师言行的同时,也在客观的审视自己与老师的差距,调整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在模仿中,懂得变通,才不至于迷失了自我,才能有所突破。
③
推陈出新
模仿的第三个阶段
郑板桥,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历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他之所以被人视为“怪”,是因为他的画和字,都是“偏离正宗,另辟蹊径”。
他发明了一种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新字体——板桥体。
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
他年轻时曾潜心临摹历代书法名家,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然而这并没使他出名,仍然不被世人关注。
直到他另辟奇经,融会贯通,在吸取各大书法所长的基础上,努力熔铸自己的风格,独树一帜地创造了,雅俗共赏的“六分半书”也就是板桥体。
至此他才名声大噪,开始被人们誉为书法家。
郑板桥独创了“板桥体”,是他“化茧成蝶”的结果,达到了模仿的最高境界。
我们个人成长中的每一次模仿,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到灵活的运用和调整。
始于模仿,不断创新,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