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写这么大的一个题目,其实心里是惴惴的,但近期又回顾了文艺复兴三杰的作品,想来,还是写下一些文字吧。
艺术是什么呢?我觉得,艺术,应该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它是情感的寄托和载体。不论是音乐、绘画、雕塑、诗歌,如果能唤起对我们内心的情感,对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种艺术形式就达到了它的意义。
我今天想聊聊米开朗基罗。
知道这个名字,还是小时候看《忍者神龟》这部动画片,里面那个带橙色头套的小乌龟就叫做“米开朗基罗”。他喜欢吃披萨(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披萨是个啥滋味,总觉得很好吃),他用的兵器是很酷炫的双截棍,而且在整个团队中经常扮演插科打诨的这一类角色,让人觉得特别好笑。
后来到了高中、大学,对西方艺术史逐步有了一些了解,才知道,原来“米开朗基罗”这个名字不得了,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在雕塑、绘画、建筑和诗歌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留下了大量价值连城的作品。从此以后,“米开朗基罗”这个名字对我而言,除了童年搞笑的回忆外,还多了许多崇敬的感觉。
那一年,我去了意大利,去了佛罗伦萨和罗马城中的梵蒂冈,这两处代表着米开朗基罗最高成就的地方。
当时出国自由行还没有现在这么火,我的英语口语又很烂,所以我报了一个6国游的旅行团。这个旅行团其实和现在大家调侃的差不多,每天就是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停车拍照,坐车的时间确实非常长。但我仍然非常享受整个过程,在巴黎卢浮宫、在佛罗伦萨、在梵蒂冈,看到那些精美的艺术品,我都如痴如醉。
那天上午,我们的大巴车来到佛罗伦萨,下了大巴后,在街头走了好长一段,佛罗伦萨的建筑风格区别于罗马等其他意大利城市,这里充满了风格迥异的低层古建筑、密如蛛网的狭窄街道。正当我痴迷于街边的古建筑和异国风情时,突然视野一转,来到了著名的佛罗伦萨市政广场。
市政广场中最著名的建筑,就是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老实说,之前我对“大卫”、“掷铁饼者”、“思想者”这些雕塑傻傻分不清楚,感觉都长得差不多,后来才学习到,这几个作品相差有2000多年,所谓复兴,也是对古希腊作品的一种膜拜。
“大卫”这个作品本身的介绍,在网上就有很多,我单独谈谈我看到这座雕塑时候的两点感受,一是震撼,一块石头,大师究竟是用什么样的技艺才能雕凿成这么栩栩如生的作品,体格雄伟健美,处处展现了男性英武的姿态,人物肌肉和神态也都非常传神。
第二个感觉是纳闷,这么一个传世的作品,就这样裸露地摆放在广场上,那么多游人,如果一人摸一把,这座雕塑早就废了吧(在卢浮宫参观维纳斯雕塑和智慧女生雕塑时,也有这种感觉),所以当时第一感觉是,这是个赝品,真品指不定保存在哪个博物馆呢(后来知道这是真品,也是惊掉了大牙)。
大巴离开了佛罗伦萨,在傍晚时分,开到了罗马城内的梵蒂冈,我跟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进入了圣彼得大教堂。在来时的车上就听导游说,圣彼得大教堂里,有一尊米开朗基罗的著名雕塑“圣殇”(“圣殇”这个作品也翻译成“圣母哀悼基督”)。
导游是个老爷们,上海人,定居德国柏林,他说当他第一次看到“圣殇”这个作品时,有一种莫名的感动,然后就哭了。当时我不知道“圣殇”是个啥,就很奇怪,一个雕塑,最多像“大卫”一样,给人一种雄伟的感觉,让人感觉惊世骇俗,你哭个啥劲呢。
后来我就打脸了,因为我看到这座雕塑时,也哭了。如果有近距离看这座雕塑的同学,肯定和我一样,感受到的是一种深入内心深处的触动,以及作品本身的美轮美奂。
我远远望着那座雕像,无比纯洁的圣母玛利亚,怀中抱着已经死去的耶稣,脸上是无尽的悲伤。但同时,圣母本身又展现出了强大的力量,稳稳托住袍布之上冰冷的身躯。米开朗基罗塑造了一位像山一样坚定不倒的女性,即便痛不欲生、即便失去挚爱。
作品本身极具艺术气息,展示出了那种深入骨髓而无法言说的痛,这种痛直击我的心底,须臾间我已泪流满面。
米开朗基罗的著名作品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他的开山之作《梯边圣母》,再比如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都是传世的不朽之作。
米开朗基罗之与我,是童年时的快乐记忆,是现在的敬仰与崇敬。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一些艺术的装点,而米开朗基罗的艺术技艺,直达我的心底,让我充分体验了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