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日,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日子,一个尊师重教的节日。大家都在忙着在朋友圈刷屏,祝福曾经的老师或者身边熟悉的教育从业者。因为需要网购偶然间打开支付宝,看到欢迎界面上赫然写着“某某祝你生日快乐”。先是心里一愣,片刻之后才想起来九月十日是我的“法定”生日。
这么特殊的日子能成为一个人的生日,常理来说应该是让人记忆深刻的,而我恰恰是把它忘记了。倒不是说我的记性有多差,连自己的生日都会忘记。之所以管它叫做“法定”生日,实在是它只是印在我的身份证上的一串数字,而非我真正的出生日期。至于它的来历,作为第一当事人的我也是说不清道不明,而让这一切发生的缘由,还要回到我出生和经历的年代去逐步一探究竟。
作为八零后尾巴上出生的一代人,恰逢改革开放的惠民政策落地生根。我们这代人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苦日子,却与父辈眼中的好日子结缘结伴。生在彼时的皖北乡村,回过头去看、去想,当时的条件远不及现在的物质丰富程度。今天的小孩子放学后有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零食,而我的童年时光记忆碎片里,放学后吃的最多的是凉馍馍就酱豆,再喝上一瓢凉水,能吃饱心里就很满足。当时大人们还有一句打趣的俗语:“吃凉馍喝凉水,长不大变小鬼”。过生日在当时人们的意识中还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鲜事,说来不怕现在的人笑话,在这样贫乏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我们真正接触“生日”这个词,还是初中以后的事情。
上初中后我们才知道学籍的概念,录学籍登记每个学生的基础信息时,短短几分钟就能完成填表的时间里,感觉像是在参加一场事先没有复习的期末考试,心里各种紧张忐忑,纠结在出生日期一栏不知如何下笔。原来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有的同学说放学后回家问爸妈,老师说实在不知道就随便写一个应付应付吧。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如法炮制,至于我当时写了什么,不再记得。之后的求学路上,一直延续着一个我不曾记得的“生日”。
直到参加高考,生日的问题再一次成为我的小“困扰”。高考前需要办身份证,拿到证的那一刻我才知道九月十号这个尊师重教的日子居然能跟我扯上关系。以前公安部门还没有现在的数据系统,派出所的户籍信息采集多是通过村子里的干部去逐一去登记落实,认真点儿的人可能会逐家登门询问,而更多的情况是不经过向被登记人了解信息直接随便填写了事。很多像我一样的人直到拿到人生中第一张身份证才知道自己“被生日”。就这样,我带上自己的“学籍生日”,兜里揣着一张“法定生日“,心里还藏着另一个几乎不为外人所知的真实生日,离家外出求学、生活工作。
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过个生日稀松平常,而我更多的情况只是参加别人的生日聚会。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兄弟姐妹多,父母终年辛苦所得能让我们吃饱穿暖就是幸福,未曾留下过生日的美好记忆。曾经,每当有同学看到我身份证信息说和我同年同月时,我只会笑笑,并不能表现出相见恨晚的欢喜;每当单位给我们发生日福利时,和着身边同事的祝福,我也无法生起打算请哥几个小聚的欲望。关于我对生日的冷淡反应,很多人不解,而开口向别人解释自己的生日问题又是一件冗长无味的事情,不语也罢。面对祝福只是微笑致谢,这样一来,身边更极少会有人再知道我的生日。
当幸福来敲门,有一个人耐心倾听并且用心记住了我深藏于心的生日。而我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了这个相伴终生的人来到她所在的城市。我们的爱情和婚姻自此有了清晰准确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