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行达人俏掌柜
山西,多山之城,被称为山城。火车进入太原的时候,都是在开山顶上的.让我很惊讶.火车都开在山顶上了,然后能看到楼房在山脚下.还有看到一些房屋,直接就建立在山上.
说实话,饿了好久,听说山西美食多,所以我打算来个美食游,一次吃过够!
有一道名吃,名字叫"头脑",听起来很恐怖,其实是一道补品,我这个人最喜欢尝试奇特的食物,冲它这名字,我也要去找到它,尝一尝.顺便,补补身体.哈哈.
安顿好之后,首先把衣服洗了,都快没得穿了,遇到没有阳台的住处,只能靠自己带的吹风机,头天洗,第二天吹干.所以出行,吹风机是必带的。
没想到太原的公交还是电车,又是一个第一次,长这么大,第一次坐电车,而且还留下阴影.
正在欣赏风景,吼吼,好大声音,电车停了.
我在想,车坏了?没电了?
司机走下去,把"电线"拉下来,东搞西搞的,我才知道,原来这线还能这样拉下来的呀.
后来又过来一个女司机帮忙,弄了好久,车终于可以开了.
看来"不食烟火"的环保电车,也是有危险滴,当他把电线拉下来的时候,真的好怕,把我们电焦了.
司机这双手套,难道是防电的?
唉,转了一圈,没想到,还是面食比较多.最近经常吃面食,都胖了好多斤,为了吃,也是阔出去啦,刚出来时,很苗条的,现在都吃出肚腩了.
山西名吃-烤姥姥,要粘着调料吃.看着菜单图很漂亮,没想到是酱紫的,有些失望.味道还行吧,有点干.
百度:莜面栲栳栳,是山西中北部高寒地区民间的家常美食,现在已作为杂粮小吃在饭店酒楼大受欢迎。其制法、名称来历,要追溯到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民间相传,唐国公李渊被贬太原留守,携家眷途经灵空山古刹盘谷寺,老方丈特制了这种莜面食品以款待。李渊问:“手端何物?”老方丈答:“栲栳栳”。栲是植物的泛称,栲栳指 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盛物器具(《辞海》)。唐寅有诗云:“琵琶写语番成怨,栲栳量金买断春。”看来当时方丈是以手端的小笼屉作答了。后来李渊当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住持。老方丈带领众僧赴任,路过静乐县,看莜麦初收,便把莜面栲栳栳制法传给当地。再后来这种民间面食传遍了晋、陕、蒙、冀、鲁等地,成为北方山区人民的家常美食。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相传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用的就是这种面食犒劳三军,一举建立大唐王朝,栲栳是由犒劳一词流变而来。
此是民间传说,但莜面栲栳栳在山西民间除了是家常美食外,确实还有犒劳亲朋贵宾之意。在雁北和吕梁山区,人们赋予吃莜面栲栳栳以“牢靠”、“和睦”等美好象征。每逢老人寿诞、小孩满月或逢节待客,多以此进餐。山区有些人家婚配嫁娶时,新郎新娘也要吃,意谓夫妻白头到老。年终岁末时更要吃,以祈全家和睦、人运亨通。
美食习俗多来源于地方物产与历史传承。郝刚刚羊杂割和馍.物如其名,郝刚刚羊杂割,是太原“吃早餐都要排队”的老字号,在太原有不少家分店,算是一种小吃,即把各种羊杂(心、肺、肝等)切碎煮熟,加入粉条和肉汤一起煮,20元,味浓不膻,好吃,一口汤一口饼最棒了,终于吃到肉了,好满足很幸福的感觉.
太原特有的美食---头脑(可惜来的时间不对,没吃到)
据老板说,太原的“头脑”只有在冬季和立春前的早晨才可以吃到.吃了能身强体健,红光满面
“头脑”是山西特有的一种清真小吃,为汤状食品。在一碗汤糊里,放上大块肥羊肉,莲菜,山药。汤里的佐料有黄酒、酒糟和黄芪。特点:益气调元,滋补虚损,活血健胃,具有抚寒喘和强壮身体的作用。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白露到立春期间,太原市各清真饭店大都有“头脑”上市。
山西头脑的传说:明亡后一代名医傅山隐居故里,侍养老母,创制了“八珍汤”让母亲康复。后他将此点传授给一家饭馆,以“清和元”挂牌。“八珍汤”则易名为“头脑”。每当傅山给体弱需补的人看病人时,便告诉他们去“吃清和元的头脑”。意指去吃清朝和元朝统治者的头脑。此品属滋补药膳,是在一碗面糊里,放上三大块羊腰窝肉、一块藕鲜和一条山药,吃时撒上3.3厘米长的韭菜节。
一直念想着,我一定还会在对的季节里,来吃到它的!
连载,第17集,完.周一至周六晚10:00更新。行走于2014年,写于16.7.25
无华的文字,真实的经历,业余的记录.讲述一个掌柜,为了实现她从小的梦想(边旅行边挣RMB,走遍中国).毅然辞职,挑战自我,穷游智行,出发去闯荡的旅行故事......上一集
我是旅行达人俏掌柜
一个背包穷游走遍中国,实现梦想,行走在路上的吃货。
走过34个省/区,足迹遍布150个城市,体验挑战边玩边挣钱的快乐与挫折,走一段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