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募基金掀起“自购潮”,睿远、中庚、天弘、易方达、交银施罗德基金等54家基金公司宣布自购超过20亿,不只是基金公司还有不少的基金经理也自掏腰包,积极参与认购。
在3月28日的一场路演中,顶流基金景顺长城的杨锐文说,“除了必要的生活费,我和父母已经满仓基金。”
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自购潮释放了什么信息?市场见底了吗?我们可以跟着入场了吗?苏小妹会客厅第6期,和基金经理陈如坚共同探讨了以上这些问题。
1
自购潮释放了什么信号?
根据过往经验,每当市场出现重挫,甚至出现恐慌情绪时,基金便容易出现自购潮。从历史的数据来看,并非每次的自购潮都处于市场的底部,中间不乏有震荡和继续探底的过程。
基金经理陈如坚认为,不能把资金的自购简单地看成抄底的信号,当成投资的风向标。
毕竟,并非所有自购的基金公司都是真的看好后市,并不排除有些基金公司是为了纳投名状,响应高层的喊话。而有些则是营销行为,是为了稳定市场情绪,作秀向投资者传递“跌了别慌,我掏钱买”,给投资者所谓的信心。
同样是自购行为,如何辨别基金公司到底是真的看好后市还是作秀呢?钱和态度就能说明一切。
比如说有些基金公司自购1000万,而且买的还是债券型基金,这样的行为就差那么点诚意。
而有一些比如睿远,整个公司才3只基金,自掏腰包2.8亿且承诺持有时间不少于5年,再比如说我前面提到的杨锐文声称除了必要的生活费,他和父母已经满仓基金。这才是跟基民站在一起长期持有的态度。
2
市场见底了吗?
这是大部分投资者最为关心的话题,然而基金经理却觉得此轮的下跌跌幅大概在20%左右,持续的时间从年初至今也只有4个月的时间,无论从持续的时间和下跌的幅度,跟前几次比如说2005年、2008年和2014年的历史大跌不能相提并论。
之所以频繁上热搜,感觉好像跌了很多一样,一则是因为自媒体高度发达有了更多的发声渠道,再则是因为大量90后互联网原住民的涌入创造了广为传播的段子。
两者叠加,释放了大量“因跌而跌”的悲观情绪。
想要判断底部,首先得判断市场行情的性质。如果我们判断2022年的市场已经转熊,并且要形成一个熊市的底部,那么现在离形成情绪底还早,正常熊市的情绪底交易量要萎缩到60%以上,现在的交易缩量不是很明显,换手率仍在90%以上。
而且市场底部股票估值便宜,破净的股票比较多,市盈市净市销率双双进入历史低估区间,历史PE-TTM的区间值为11.88~17.72,而本轮低点为16.39。
但是,如果我们判断当前行情只是一个中期的市场调整,那么股市可能很快就会回到正常水位。陈如坚个人更倾向于此次的下跌为跨度半年以内的中期市场调整,类似于2020年初的调整。
而此次阶段性底部形成的关键,一是国外中概股的走势,二是国内房地产市场。
这次下跌表面的原因是中概股崩盘导致港股大跌,悲观情绪传导到了A股市场,引发了这波快速下跌行情。
底层的原因则是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恶化,进一步传导到房地产开发市场,并已经开始影响整体国民经济。毕竟房地产行业占到GDP的12%左右,加上上下游相关产业占比会达到接近30%,房地产现在还是我国的主导产业。
好的现象是,3月16日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以来,中概股与房地产股的反弹仍未结束,说明市场总体对这两个因素的预期还是比较乐观的。
3
面对市场波动,投资人应该怎么办?
陈如坚一再强调,预判市场底部很难,毕竟市场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影响市场的因素又太多了。他认为抄底就是高空接飞刀的行为,但是市场回归均值是不变的规律 。
经济和市场总是在绝望中重生,在争议中上涨,在狂欢中崩盘。
作为成熟的投资者, 不要一门心思去猜大盘或者某只股票明天的涨跌,这样做无疑是在赌运气。投资真正要做的,是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那么哪些是确定的事情呢?
比如说,股票市场长期是有正回报的,国内的公募基金总体上能跑赢指数,在低估值区间买入基金并长期持有大概率会有更好的收益。
就像经济学家任泽平在《从今天起,开始乐观》的文章中所说的那样——
在这个全球动荡的时代, 在这个关键时期,你问我站谁? 我当然站伟大的祖国。经历过改革转型洗礼后的中国经济,前景将更加光明,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