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过后一天,8月16日。旧风俗是闺女回娘家陪父母的日子。今年假期长,没出去蹭双节人车双堵大戏热度,回家陪老娘吃饭聊天,顺便八卦村里的趣闻旧事,竟然收获爆料一箩筐。
最近,我们小学同学聚过会,小学同学都是一个村的,老妈都认识。最近常联系的同学,都是村里的土豪,过着有钱有闲的美好生活,日子也是简单粗暴,直奔主题,就是吃吃喝喝。老娘言谈中很是羡慕。我故意挤兑她:“你过得不好?”老娘见状,立马见风使舵:“好好好,以前做梦都没想到能享这样的福。”直接拉开了忆苦思甜的大幕。
那时候生活简单清苦。父母在地里劳作,顾不上其他。我们小孩子课余时间还要去野外挖野菜喂猪喂鸡、拾草拾柴,基本上没有闲的时候。我是家里的老大,身下有三个弟弟,好像四五岁的时候,就能烧火做饭了。我娘说,我那时候长得个子小,够不到锅台,只能踩着小板凳往锅沿上糊饼子。想起来了,我小时候会的技术活咋那么多呢?会做馒头、擀面条、包饺子、作土豆饼,好像家务没有能难倒我的,那时候,我其实是被当作整劳力来使的,只不过干的是家务活而已。
至今记得小时候做饭的不少的细节。
我家姐弟四个,加上父母一共六口人。那时候我上初中,弟弟们十岁左右的年纪,正是能吃的时候;父母是劳动力,整天在地里劳作,饭量也大,所以,做饭是个大工程,那时候已经分田到户了,我们这里是菜区,虽然温饱无忧,但是很是辛苦。种菜也是个技术活,劳作起来也是比别的粮食区更为繁琐。父母几乎一天都在地里忙碌,天不黑透不回家。所以我的工作量也很大。碰上过年过节改善生活尤甚。那时候一般是包饺子吃,我一般都是从早晨就开始忙活。那时候可真是纯手工,切好白菜,放点盐,放一边控着水。就开始剁肉馅,顺手和好面,也放一边醒着。再着手攥白菜馅,要不白菜很容易出水,不好包。一般从早晨包要到中午才能忙活完。再刷锅添水,烧开锅等着。等劳累的父母和疯玩回来的弟弟们回家,就可以下饺子了。我忙了整整一上午,他们差不多十分钟就结束战斗了。然后我再整理收拾碗筷,整理战场,他们该干嘛干嘛。
记忆中每年春末夏初是收获土豆的时候。土豆刨回家后,大的土豆 要捡出来拿到集上去卖,小的不好卖,留着自己家里吃。每年此时,刮土豆皮是我最头痛的事。我敢肯定和我同龄的小伙伴,特别我们大流亭的,都有相似的痛苦经历。钢镚大小的土豆,满满一大盆,没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是刮不出来的。这只是第一道工序,然后要擦成丝,拌上面粉,最后上锅烙成两面金黄的土豆饼,做成这一道美味,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很费时间和耐心。记得有一次,我刚刚做好一锅土豆饼,在外疯玩后饥肠辘辘的弟弟们,狼吐虎咽吃的干干净净;又出一锅,正好收工的父母回家,趁热又吃了,一点也没剩。我忙活了半天,也又累又饿,一点都没捞着吃,委屈的差点就哭出来了,老娘这才注意到我也没吃,好一顿安抚。
说着说着,说到高中同学。我娘能叫出小杜、延芝、一三、爱群、等同学的名字,而且是全名,说这些人都来我家吃过饭。说你忘了,你那时候经常往家带同学,女同学常常住家里,第二天吃完饭,一起去上学。我是真忘了。只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是走读的,每天骑个大金鹿的自行车,上面挂个大饭盒,装着中午的饭。由于个子矮小,都够不到脚踏板。就这样扭扭歪歪骑着自行车上学,那形象肯定不怎么美好吧?
那时候,我们班里大部分同学都住宿,走读的没几个,好像就我们流亭这几个。像老万等住宿的同学,生活更是清苦,一天三顿就是那几样饭菜,几乎不见荤腥。所以我们走读的这几个的中午饭,往往被他们住宿生分而食之。还好我们走读,那时候我们这面的生活比他们住宿的要好一些。我们回家还有改善生活的时候,他们只有硬靠。所以我们不管带什么饭,只要差样的,无论荤腥,在他们眼里都是美味。我隐约记得,我带的饭五花八门,什么地瓜、芋头,各种时令蔬菜,只要我们家种过的,好像都带过。我甚至给老万和明书记带过大的咸菜疙瘩。
同学聚会的时候,听清华师姐说:“你记得不,我去你家吃过面条?”巧云师姐说:“我去你家吃过西红柿。”,说实话,我都不记得了。但是俺娘都记得呢,妥妥的亲娘啊。现在开始收账了,接受预约。
老万同学的账已经算不清了。我正想着策马扬鞭呢,人家说“我不用扬鞭自奋蹄。”连扬鞭的力气都省了。其他的同学,请吃顿饭就算清账,暂时不计利息了。
节后开始清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