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7日 星期六 雨
我从小到大都是在恩施老城中生活的。在和平街小学、书院中学读的小学和初中,学校也都是在老城,那是一个空间加大时间拉长的时代,我们有大把的时间玩耍,在学校里下课的课间十分钟就跳皮筋、扔沙包、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每天下午三四点就放学了,就在老城的每个角落去玩耍,那日子真是过得无限畅快。
老城的青石板、饱经沧桑的木房瓦屋就像一位迟暮的老人,给我们讲述着他的故事。他执着地保持着那一份古典和点点滴滴的精致,保留着漫漫历史里无法泯灭的痕迹,默默演绎着时代的变迁。老城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鄂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抗战时期,恩施是湖北省国民政府战时省会,在全国抗战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恩施古城是一座“庙城”,在这个不足4平方公里的小小古城内,居然有近50座庙宇,近20座戏台,许多戏台就搭建在庙内,这些庙大多小巧玲珑,也有气势恢宏的。小时候,我下课后常常在老城中穿行,寻找那一座座古庙,那一个个造型独特的飞檐,一面面别具风格的斑驳的墙体,那一扇扇雕刻精美的窗棂,一片片古朴沧桑的青瓦木屋,都在无声述说着老城的历史,让我感受着岁月的变迁。
特别是武圣宫,这个我常去的庙宇,离南门古城墙不远,专门供奉武将的。正殿上高高悬挂着“忠义仁勇”,供台上是栩栩如生的关羽像。这里不仅保留着恩施古城唯一的古戏台,也是恩施古城保护较完好的庙宇,也是恩施修建得最早的寺庙,有千年的历史了。记得小时候看见正殿下有几块残缺的石碑,现在依然在,上面记载着密密麻麻的人名,是捐款修庙的功德碑,因为年代久远,损毁严重,石碑已经无头无尾,无法看清是什么年代了。
这座唯一保留有戏台的庙宇有戏楼、庭院、看楼、抱夏、大殿、后室、耳室,两侧还各有一个天井。保持着明清建筑风格,并保留了民族特色。站在其中似乎还可以听到戏台上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的锣鼓喧天的声音。
沿着从南门城门洞沿着六角亭的老街割肝坡往大十街方向走,在坡中间的左边有一条古香古色的小巷,往里走就是历史悠久的文昌祠古建筑群。这也是我小时候常常来的地方。当时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场坝,文昌祠当时做为群众文化中心每天晚上在这个场坝上放电视给大伙儿看。
那个时候,电视都还没有普及的,每天下午吃完饭,我便和小朋友们一起来到这里,抢占一把靠前椅子,这样就可以不用站着看我们喜欢看的电视连续剧了。电视剧还没开始前,院坝里简直是人声鼎沸,非常热闹的。
那时候的我们天天追《霍元甲》、《陈真》等港片,每当响起这些电视剧的片头曲的时候就看不到我们这些满大街玩耍的孩子了,都老老实实坐在文昌祠的院坝里看电视剧了,真是鸦雀无声。院坝里全坐满了大人和小孩,还有一些人在旁边站着看。
那时看电视剧就是我们最喜欢的娱乐节目。至今我还记得当时多么希望时光就此停留住,不要让电视剧终结,每次听到片尾曲的时候就会很惆怅。文昌祠就这样默默陪伴着我们老城小孩子的成长。
这个院坝的前方就是城隍庙,城隍神是传说中城市的保护神,主要保护城市不受水火、盗贼、敌军的侵袭。城隍庙建筑遍及全国各地,我在北京、杭州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城隍庙。
文昌祠建筑群将城隍庙放在最下面的。从城隍庙左侧的小巷上阶梯,来到文昌祠的后门口,文昌祠原供奉文昌帝君神像,主宰文运。修建此庙是因为恩施地处偏远,赶考的学子不易中举,才修建文昌祠,希望恩施能振兴教育,使得人文昌荣。
文昌祠里面的桂花殿下面侧边有一个圆形门,门上写了“酒楼“二字,原来这里是清朝咸丰年间修建得文昌酒楼。沿着周围围墙的墙壁上镶嵌了许多石碑,问月亭上的石碑就保存在这里。上面记载了李白到我们恩施的碧波峰问月亭饮酒作乐之事,看来酒中诗仙李白真的曾到恩施来过,文昌祠收集此碑,也是崇尚文人之意。
再从大十街穿过胜利街来到胜利街的后街便可以看到一条上山的长长青石板阶梯,我们叫它“百步梯”,走上半山腰的幽静庭院群落就是白衣庵了。这是清乾隆年间修建的一个尼姑庵,供奉观音菩萨的,吃斋念佛之人既要吃得粗茶淡饭,又要勤于修行,耐得寂寞,据说白衣庵的尼姑修行期间因迭出事端被逐,也不知道是否真有其事。
不过,原本和尚道士修行都挺难的,更何况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尼姑修行那是更难的。常有二三文人雅士在此庵内饮茶喝酒,再往上走就是山顶的问月亭了,就是李白问月的地方。
白衣庵隐藏在绿树青草之中的,走进庵内可见一壁弯弯的矮墙上写着“白衣庵”几个大字,旁边的两层木楼显得简朴又不乏精致。这里土质的地面,风蚀的梁柱显示出年代的久远,这历经百年仍巍然不倒的古庙宇有着浓厚的历史感。
从武圣宫到文昌祠再到白衣庵都在老城里,相距都很近,小时候常常去这些地方玩耍。前两年我还住在老城里,也还偶尔去这几个古庙去走走,回想起小时候的种种,真是思绪万千,几十年前这些古庙在我身上已经刻下了深深的印记,让恩施特有的文化扎根在我的思想里。
如今我已经搬家在新城区了,便很少回老城去了,那些古老的庙宇离我越来越远了,可恩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却离我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