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三年来,新课程在国家实验区和实验校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总体来说,其实施还是遇到了旧体制和旧观念的严重阻碍。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探索。
其一,建立新的编审队伍和教科书系列。课程文化的再造是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而课程教材编审队伍良莠不齐,需要两种创造:创造和而不同的编审关系;创造而和不同的教科书系列。
其二,基于专业对话的话语系统的变革。只有进行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课程改革才能落到实处,因此,"教师即课程‘’;新课程实施的焦点在于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而研究性学习就是变‘’灌输中心教学"为‘’对话中心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活动,是学生的一种探究式学习,是学生自主生成的、跨学科、合作式的学习活动,具有促进学生知识统整、智慧统整的价值,是一种开放的课程。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还要在观念层面,制度层面解决以下问题:革除形式主义的公开教学的恶习;改造基于"分科主义‘’和"亦官亦民‘’的教研体制;整合重复交叉的教师研修机构;关注教师实践性智慧的发展;调整师范院校专业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打破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
其三,实现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型。在新课改面前,传统名校未必占优;新课程的实施不能再由技术范式主宰,需要‘’实用性探究范式"和‘’批判性范式";需要进一步研究课程标准的三大要素——内容标准、成就标准、机会标准。让学校教育成为‘’通向智慧的道路",学校成为"学习者共同体‘’、"学习型组织‘’,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学习型组织的典范"、‘’学习型社会的典范",学校和教师间形成"伙伴式的团队文化‘’。
的确,在第八次课程改革来临之后,学校都在悄然改变。传统名校在变革中要想永立潮头,必须首先实现文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