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腘绳肌
1、股二头肌短头+大收肌
2、趴在床上屈膝,首先启动的是半腱肌和半膜肌。
3、大收肌,可在患者侧卧屈髋时轻易找到,先找到坐骨结节,指示患者向天花板方向抬起膝关节,可以从附着点向股骨中点向下处理大收肌,切记这是一块厚实的筋膜,且可能需要多种手法才能达到适当的深度。
运动教练可以让学生在屈髋微屈膝的体位下单独牵伸大收肌。比起一般的直腿向前弯,这种牵拉可以达到大腿后侧更深的位置。
臀大肌外侧的肌纤维的肌肉很难练习到(角度:外展加外旋,每个人的角度引人而异)
后侧螺旋线
从外侧腘绳肌开始,沿后表线到骶结节韧带,穿过骶部筋膜向上到达对侧的竖脊肌。而通过这种模式,螺旋线的力量能沿着后表线将骶部筋膜的张力传至身体同侧的脊柱肌群。这些模式要考虑到长短腿、骨盆侧倾、哪条腿承重较多,在动静态中的变化。
螺旋线在颈部后方将颅骨的一侧连到对侧肩部,环绕到腹部,回到同侧的髋部。
腹部和肩颈的联系的形态学依据——螺旋线
运动疗法通则:相互作用
旋转和扭转运动都可以牵伸和运用螺旋线。很多瑜伽体式都可以设计用来运动整条螺旋线。
坐姿(骨盆固定)扭转整个上半身,从右侧肩部向后看,可以牵伸左侧螺旋线的上段,同时使右侧螺旋线的上段向心收缩。
讨论1——上螺旋线与躯干的姿势性旋转
肌筋膜路线中经过骨盆在髂前上棘的连接是机械性连接,而不是简单的直接连接,并且机车库中各个方向的拉力影响髂前上棘的位置,所以螺旋线的上下两部分常常是单独工作的,也是最容易分开讨论的。
上螺旋线从枕骨绕至对侧肩然后回绕至同侧的髂前上棘,是调控上半身旋转的最佳线路。临床经验提示螺旋线只是有时引起姿势性的旋转或扭转,但是它通常是代偿深层脊柱旋转肌群的。而后者是为数众多的结构或功能问题的原因。
先局部调整再进行链条性的调整
深层肌肉的锻炼模式:小动作+小幅度+正确引导。
螺旋线肌筋膜复合体可使躯体在日常生活中或一些特殊运动中扭转。或者它可以作为一个浅层的姿势性束带维持更大的脊柱侧弯或其他轴向旋转。任何核心的旋转将影响表浅的线,尤其是螺旋线,它更容易在代偿模式下闭锁。
如果脊柱的核心模式是右旋,那么外围左侧的肋骨到右侧髂前上棘的线缩短,而右侧肋骨到左侧髂前上棘的线延长,整个身体看起来是直立的。
一但认识到这种模式,就意味着在放松核心肌之前,必须先放松外围肌肉,这就是在这些模式中处理螺旋线的目的。请注意当外周代偿模式被解除后,核心旋转模式将越发突出,这时,当事人会觉着躯体更加扭转。因此要教育他们认识到正在发生什么尤其重要。只有当螺旋线的外周旋转模式解除后,才能有效地处理前深线或深层脊柱肌肉的核心扭转模式。
由于深层和浅层的相互作用,为数众多的调整技巧和个性化方案可用于螺旋线的旋转。
有四个“信号”可以让操作者注意可能存在的螺旋线失衡:
1.头部相对于胸腔的倾斜或移动;
2.一侧肩部比对侧肩部前移;
3.胸腔相对于骨盆向外侧移动;
4.胸骨与耻骨方向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