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曾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写在前面的话
很多人看到知行合一肯定会有疑问,什么知行合一?
简单地说就是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付诸于行动,使得自己的行动与自己知道的知识相匹配。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一知半解,学习就是要学到刚刚好,对自己很满意的状态,做到知行合一。
(一)
读书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修养。
从小养成了个习惯,喜欢读书。爱好也算是比较广泛,史书、自然、文学,均略有涉猎。
史书中喜欢正史,上学时候也读点什么地摊野史,深入其中被文中描述的不为人知的故事惊掉下颚,转头回想却嗤之以鼻。
自然涵盖着许多种类,可我对地质变化、生物演变之类的书籍情有独钟。
文学中偏爱儒类读物,和大家从小接受儒家文化教育一样,被儒家文化洗脑了。
而最近读度阴山所著《知行合一》便是对儒家文化中其中一种的学习、传承和演变。全书分为3篇,共同阐述了一个道理:从心。
然而读的过程中才发现很多理念都是非常难懂的,所以挑出经典的几句话跟大家共同赏析。
(二)
读书,一定要勤,而且一定要用心去感受,你会发现很有乐趣的。
王阳明家训中有一条:勤读书。读书读的是什么?读的是心。在王阳明看来,我们生来心中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所以读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只是验证呼唤我们良知所已有的知识。家训中另外一条:学谦恭。
王阳明把谦恭提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断定它是一切善的根基,是因为它来自王阳明心学的世界观。
人如果有不谦之心,无论做什么,都会徒劳无功。谦恭是源自于我们的内心,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心性,我们必须保持和唤醒我们的心性。
(三)
只有尽人事,才可知天命,做人做事,只要做到自己无悔就行,没有必要刻意强求,读书也是如此。
第二编王阳明家书中第二条:尽人事,知天命(源自《示徐曰仁应试》)。知天命为知,尽人事为行。知行合一,不分先后。
文中所述:“君子穷达,一听于天。但继业举子,便需入场,亦人事宜尔(君子困顿或者显达,乃命中注定。虽如此说,人还需努力,既然你多年来学习举业,就该勇上考场,这就是尽人事,知天命)”。
这番对妹夫徐曰仁临行前的话正是直接表明了本文的中心思想,以应试为例来讲他的人生哲学。
结果呢?妹夫落榜。但是两人并没有丝毫失望,因为王阳明所说的知是自己的良知,遵从良知做事,做到知行合一,即使落榜,也丝毫不影响徐曰仁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
文中最后:“每日闲坐时,众方嚣然,我独渊默;中心融融,自有真乐。盖出乎尘垢之外,而与造物者游,非吾子概尝闻之,亦未足与此也(正如考试前两天,尽量让自己闲下来,别人高谈阔论,我则呆若木鸡,尽量让自己超然物外,养得此心不动,考场之上,才能以静制动,决胜千里)。”
这段话正是表述了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超然物外,养得此心,也强调了从心的最高主题。
(四)
凡事遵从自己的本心,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去做。
第三篇王阳明家规中对孝的理解更是让拜读之人沉笔思量。
“心即理”是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由“吾心自足,不假外求”变化而出的一个理论,它是王阳明心学的世界观。
简单而言,所谓心即理就是,心在物为理,有此心即有此理,无此心即无此理。
而尽孝是尽心,在他的心学理论中,尽孝并不是目的,以孝为孝,是为不孝;尽理尽心,方为孝道。
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有一颗孝心,我们不能让自己的孝心掩埋,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要保持自己最初的孝心和自己的良知,不要被世俗所影响,这就是所谓的尽心。
知道怎样做只是良知,去正确的做,才是致良知。由此可知,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读书心语
王阳明在家书《示宪儿》中教育后人: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就是说做人做事,一定要做对得起自己良知,好人自然有好报!
-END-
不定期更新,欢迎交流讨论。
版权信息:本文由「众学吧」原创,著作权归「众学吧」所有,转载请联系我们,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