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的美就像那“艳冠群芳”的牡丹花,任是无情也动人。
如果非要比较宝钗和黛玉的话,两个人看上去都是“冷美人”,只是黛玉较之宝钗还“内热”一点。
读过《红楼梦》的人谈起宝钗和黛玉,都是知道她们之间是有芥蒂的。
而宝玉在她们两个之间也成了这层芥蒂的一部分。
但其实,宝钗和宝玉之间,大概就只是基于姐弟关系的那一份亲情吧。
宝钗原本是有入宫之志的。
毕竟宝钗是写下“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种话的女子。
她父亲去世得早,薛姨妈一个人照料着两个孩子。关键是这薛蟠不成器,除了知道斗鸡走狗,赏花玩柳也就算了。
还因为抢夺香菱一事,打死冯渊犯了命案。虽然说贾雨村为了巴结贾家把这件事情糊弄过去了,可这事终究是件“把柄”。
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
哥哥不成器,唯有自己自强。至少别人谈论起薛家的时候,还知道薛宝钗这个女孩儿好。就算亲戚之间当成自家人,但明里不说,暗里肯定也会议论这个哥哥在外做的好事。
或许宝钗从小就知道自己更应该在为人处世的时候注意分寸,更加不能有叛逆的思想。她完全顺从当时的封建礼教,听从一切的安排也是为了不惹麻烦。
从小就知道要戴着面具生活,便性情温顺,似乎没有什么大喜大悲。但这种表现在所有大人们眼中就是稳重懂事的体现。
他们都会说宝钗这个女孩儿好。只是谁天生是这样呢?
在《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余香》中,宝钗审问黛玉读禁书时,说了一段自己的经历。
宝钗见他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因拉他坐下吃茶,款款的告诉他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
而且“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
宝钗以前也对这些“禁书”好奇,毕竟“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只是宝钗说是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
可黛玉因为小小年纪就当了孤女,没有人总是在她身边教导她。虽然住在外祖母家,只是终究是亲戚家,自然不比自己的父母会时时关心留意着。
于是,宝钗早就明辨着什么是“不好的”天性,什么又是“好”的。似乎总是要充当一个榜样力量。
很多人说“榜样”应该是让很多人羡慕的,其实那只是外人看起来罢了。
被贴上“榜样”标签的人是活得很累的,他们的一举一动几乎都不能自主,总要顾虑再三,到底怎么做才能努力让所有人满意。而且,他们无力撕掉这个“标签”。
宝钗这一生中并没有追求到过什么爱情,而且我认为宝钗其实心里更多的是把宝玉当成弟弟。如果是宝钗自己的择偶标准的话,其实是看不上宝玉的。
她一开始想进宫,虽然知道宫廷斗争险恶,但还是存有一定的美好幻想。毕竟,谁还能比皇帝更位高权重呢?
虽然这个梦想未曾实现,但她有这个想法就说明她是一个力争上游,眼界很高的女子。至于她后来跟宝玉,也是没有其他选择了。更何况,这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安排下来的。
就算是宝玉不出家, 她也只会跟他“举案齐眉”,相安无事地过日子。
很多人说,林妹妹才是宝哥哥的精神知己,而他们这样的人又最是重视精神思想交流的一致性的。那么,宝钗明显就不是跟宝玉是一路人。
因为林妹妹从不说那些“混账话”,从不让宝玉走仕途之路,但宝钗会提这些东西。
其实站在宝钗的角度看,她也只是把她认为的可以在这个世道里生存下去的东西说了出来而已,而且,她习惯了做一个“乖乖女”,她自己也不能自主。
她的很多理性都是建立在“为了生存”这个问题上面的。
某种程度上,宝钗应该还是羡慕黛玉和宝玉两个人互相拥有精神知己的。
因为她没有。
也许长辈们甚至是同辈们都觉得她总是“识大体、顾大局”,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们去考虑,感觉特别能懂别人的需求。只是越是这样,宝钗就越只能在这条“懂事”的路上越走越远。
其实,懂事的孩子是很少的人会去心疼的,总是觉得你什么都知道了。
懂事的孩子活得很累。
因为几乎不敢走错一步路,说错一句话。
所以很多时候,也会被人称作是“虚伪”。
但长此以往,自己都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了,也不知道到底是怎样的自己才是真的了。
宝钗也有她自己的痛苦,只是她不表露出来罢了。
宝玉出家之后,她也是守着活寡,默默拉扯孩子长大,谁又怜她心中苦呢?
似乎一生都被放在一个早就塑好的模子里,规规矩矩地按部就班。
而且,宝钗是一个非常素雅的人,从来不爱那些花儿粉儿的,宫花也让薛姨妈拿去送了人。
她的住处也是如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也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生活素雅的人其实心中也是清净的,或许唯有这样的环境,这样的追求才能让自己的心灵有所解脱安放吧。
她也有她的参禅,看破了人生也不过如此。
比如在她的生日上她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中的《点绛唇·寄生草》,她就从中听出了生命的本质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孤独。在这里也稍稍点化了一下宝玉的禅机。
只是,宝钗是知道自己是有责任的,所以无法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