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第一章至第四章: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解析:
孔子说:“与有仁德的人做邻里才好。如果不选择跟有仁德的人相处,怎能说是明智呢?”
孔子说:“心地不善者不能长久地一起合作共事, 更不能长期与人相处得愉悦。善良仁德的人能始终保持善良,智慧的人会去做更多推行仁德并利他的事。
孔子说:“只有讲仁爱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初看《里仁篇》前几章皆有“仁”字,不禁逐一而下,竟然章章句句都与仁人仁德相关,细细一理似乎前面这四章可以放在一起来理解一番。
另外,我大略的扫了一下后面的文章,多多少少都离不开“仁”这个概念。那似乎,读这一篇的前提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仁”。
“仁”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两个人能在一起相亲相爱,互相帮助。生活中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的人必定都是通情达理、性格温顺、能为别人着想的,同时应该是善良和正直的。
而孔子率先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因为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于是乎,“仁”这个我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成为了儒家最为推崇的道德品质标准和要求。
在我国古代的“仁”者有多厉害呢?仁者无敌这四个字,大概是很形象的说出了“仁”的威力。
“仁”又有什么好处呢?勇者征天下,智者谋天下,仁者得天下。于天下大业勇者,智者都需要付出心力和武力方能有所获,而仁者凭其美德就能让天下人信服归顺。
在君子眼中的“仁”有多重要呢?古语有道"不成功,便成仁",这里的“仁”是人格之仁,意思是说即使没有取得成功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身份和人格。
看来这个“仁”字,的确在中华文明的精神传承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理解完这些,我们也不难理解“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谁不愿意向通情达理、性格温顺、能为别人着想而且善良和正直的人靠近呢?除非是个傻子。而讲得再难听一点,如果是个傻子更加要向善良正直的人靠近了,不然分分钟钟被人害了、坑了都不一定了。所以如果真的有不愿意的人,就真的是连傻子都不如了。
理解了第一章,第二章也就是顺理成章的明白了。
如果一个人心地狭窄,脑子里满是计较,整天都是想着如何尔虞我诈、为了利益得失勾心斗角,算计别人,这样的人能够与谁好好的合作呢?试想一下,一个整天跟你斤斤计较的人,你跟他能够愉快的玩耍吗?我觉得很难,脾气暴躁一点的分分钟会变成炮仗气炸,忍耐性好一点的人可能也会憋屈到不行。
毕竟这个世界上不可能什么好事都让一个人占尽了,而别人只能看着对吧?所以,一个人只要自私自利到了极点,道德品质自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自然也是非常难相处的了,注定跟任何人都不会相处得愉快更别说长久了。
而那些能够顾及他人感受,温和善良,且正心正念的人,在他们的思想里“仁”就是他们的行为准则,任何事都不能违背这个准则,低与这个底线,就会被他们放弃。他们不会轻易地为了一己私欲伤害别人,更加不会因为利益就抛弃了自己的道德准则,这无关乎名誉,无关乎地位,只是关乎思想上的观念,那时他们内心的一种信仰,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够撼动。
作为一位智慧的仁者,更加会知道“仁”具备什么样的力量,同时他们也会向往更多的人能够认同这个观念,具备这样的道德水准。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具备这种共识的人越多,人们的行为模式就会越来越充满善意,而一个充满善意的社会,是会让更多的人都受益无穷的。所以,当仁者又富有智慧时,这样的仁者就会身体力行的去带动更多的人认识“仁”,发仁心,做仁事。
我们在生活中所见到那些不求任何回报,不为名誉地位,并且能长期坚持为国为民做公益、推慈善的善长仁翁就是这样的智者。是他们温暖了社会,温暖了人心。
一个人心存仁爱,他的心中便对是非黑白、人情冷暖,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比普通的人更有共情的能力,更具包容心,更有接纳的能力。他们对待众生的态度会显得无比的公平。于是乎很多不被常人理解接受的人和事,到了他们那里都能够被包容和接纳。
因此,如果一个很温和、很善良、很包容的人都不能去接受,不愿意亲近的人,证明这个人也实在是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了。如此能不让人讨厌吗?
比如佛家常说,出家人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不管多坏的人,只要能够放下屠刀,皈依佛祖,佛祖都会原谅他。可是一个人如果坏到连佛祖都无法容忍他,就可以用四个字形容他了:神憎鬼厌。
"仁"的道德范畴中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这么多的内容,因此,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仁”者,时刻都要在修心修身的路上打磨自己,其中需要克制的私欲和杂念可真的不是一点点那么少。浮华世间,各种诱惑连绵不绝,财富、名利、权势、享乐。。。。。。这里面,任何一项都可以将人送入万劫不复之地。
假如一个人立志从“仁”,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能够放得下,明代的王阳明,少年便立志做圣人,终其一生在做圣人这条路上修行,最终真的成为了圣人。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来立志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所以我们也可以相信,如果一个人立志成为一个好人,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他的心中必定有一架天秤,一头放着人品,一头放着良心。这样的人,即使坏也坏不到哪里去。
在上一篇的阅读中发现,“之乎者也”似乎喜欢把一个概念分成很多个角度去解读,《里仁篇》似乎后面也有很多个关于仁德的论述,因此,前面的这几章,我就姑且也先谈谈概念和逻辑。后面在跟着夫子细细分解吧!
后面如何,且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