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灵魂作家毛姆通过整理了对伟大艺术家高更身前与之相处的片段记忆,利用时间顺序,讲述了思特里克兰德的后半生和与他相关的人的生活。
故事梗概:
主人公 思特里本是一名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与其夫人有一儿一女,家庭美满,但却迷恋上了绘画,像“被魔鬼了附体”,突然离家出走,离开英国,去巴黎追求绘画的理想。
他在巴黎的生活及之后离开巴黎去塔希提岛的生活过得都极为穷苦,他后半生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在异国他乡不仅肉体上受着贫穷和饥饿的煎熬,而且为了追求更完美的表现手法,一路奔波,最后离开物质文明的世界,远足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大溪地)。
在离开巴黎之后先是去了英国,他遇到了施特略夫,他也是一名画家,施非常欣赏思特里的绘画天赋,对思也是非常照。施有一位美丽的妻子叫勃朗什,施对他的妻子万分宠爱,但施与勃两个人表面上生活得十分美满,实际上勃在年轻当仆人时与家中的贵族公子有了私情,怀孕后被赶了出来,绝望之时相貌滑稽,身材矮胖的画家施娶了她,二人外表相差甚是悬殊,但事当日下施是她无奈的选择。
有一天思特里病重,施把性命垂危的思特里领到家中照料期间,勃爱上了思特里,抛弃了施,施悲痛欲绝,极力挽回,但无济于事,后来在一次勃与思吵架后,勃服毒药,挽救无果后离开人世,期间施也是心痛欲绝,但思自始至终从未出现过。经过此事施决定离开英国,回到最初的地方荷兰。
回到最初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或许当初被折磨得生不如死的那些经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也能放下,施有一天也会淡忘他的这位妻子。重新追求新的幸福,因为人想要活下去,就得向前看不是吗。
思认为在巴黎找不到想要绘画的灵感,去了马赛(法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在马赛过着身体上的流浪生活,但在精神上是自由自在的。期间的生活也是曲折颇多,最后在马赛因打伤人开始逃亡,在一次逃亡中听了船长的建议到了塔希提岛,在塔希提岛上有一位叫爱塔的姑娘爱上了他,但他之后之所以选择与爱塔一起生活,我想不仅是因为爱塔能满足他生理上的需要,爱塔能为他提供有他想要的安静适合绘画的住所和买绘画工具的金钱,有了爱塔他便可以专心绘画,寻求精神上的满足。最后他与爱塔生活在一起,还有了一个孩子,完成了大量的绘画作品,在走到生命的尽头时,他患了麻风病,在房子里以四面墙为画布完成了他最后的精神表达。
他对自己的命运从未抱怨过,他从来也不沮丧,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的心境一直是安详、恬静的。爱塔最后完成了她的承诺,一把火烧光了整个房子,让一副绝世之作付之一炬。
他的后半生虽是丰富和满足了他的精神理想,但却让他在英国的家人陷入悲伤失望的困境之中,妻子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父亲,即使思的夫人在之后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物质上都过得兼具艺术气息,孩子们在社会上也有一定名望,但我想拿缺失的父爱,在他们的行为和心灵上会有影响,于是才会有了那句出自他孩子之口的:“上帝的磨盘转动得很慢,但是却磨得很细”。
关于斯特里克兰德(为理想冲破牢笼):
我想如果仅用自私、冷漠、道德混乱等词汇来分析解剖这位艺术家未免显得过于狭隘,在我看来,他对自己原有的家庭的抛弃是不负责任的。但问题又来了“什么是责任”?用辩证的思维看,世界上没有两个永远也不分离的人,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生理上,责任是普遍社会中赋予人与人之间相处交往的基本道德,是生活在这个圈里的人认为这样做是人们可以接受并值得发扬和传承的,而思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观念里没有人可以说这个社会观念绝对正确,思可以去追求他的艺术和理想,冲破这一社会观念的牢笼,去在艺术的世界里释放灵魂,但他一开始就不该去结婚,有孩子,或许可以理解为当初这并不是出自他本愿,而是迫于社会家庭的压力而做出的妥协,但我想说人总是要为自己做过的事情承担后果。
那些所谓的岁月静好,之不过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这句话说得一点也没错,实际生活中,真正能负责的人并不多,小说是现实的反照,“先对自己负责,才能对别人负责”这句话我持有不同观点,我认为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不负责任,而有一天意识到生活中有一个人需要他有责任心得时候,开始选择对他人负责,没有他人的存在本可以过得无拘无束,但是因为有了这份责任他开始有所畏惧,这才算是有了责任感了。
对于他的朋友施,不能说他是自私的,我想他正是因为看透了人性,他喜欢戏谑施,并以此为乐,但施却总能原谅他,这是为什么?
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施十分欣赏思的作画天赋,因为他不能所及,所以在思的作品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和灵魂上的慰藉,相对于被思戏谑那份自尊,甚至是最后抢走他喜爱的妻子,让她自杀死亡,让一个原本看似幸福的家庭支离破碎,一场故事的结束,施依旧愿意原谅思。思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是孤傲狂妄的,艺术中融入了对艺术表现独特的审美,在思的眼中,施只不过是社会中随波工作逐流的绘画者,没有个性,只会一味地做出妥协,他的理想和个性早已埋没在那个看似幸福的家庭中,而思正是刚从这样一个环境中挣脱出来,但是每当思面对这样一个他看不上的人,为何还会一直与他保持联系,正是因为施可以为他提供物质帮助,满足他生活和绘画上的需求,所以在这个世界还是上还有一句话叫:“各取所需”。
对待勃朗什和对待他爱塔其实并无太大区别,都是为了作品需要和生理需求,只不过为何结果不同,可能是因为生活在文明社会里的勃朗什对待爱情与生活与生活在原始土著人环境中的观念不同,但两个人都是思在为艺术创作中的牺牲品。在思的后半生中,在艺术中让自己的灵魂得到了释放,这是许多生活在这个光怪陆离世界中的人想做但又知道无法实现的。有得必有失,他用生活上的颠沛流离和情亲爱情换取他在艺术中表达了自己。
思太、勃朗什( 大环境下的牺牲品 ):
两位典型的文明社会中的妇女,可能出于作者是位男性加上他自己的婚姻生活,小说中把妇女写得颇为负面,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这两位妇女都过于依赖另一半,在这里关于妇女要人格独立的话题就不过于讨论了,总之造成两位生活惨状的原因除了有思的不负责任之外,自身其实也是有很大的问题的,比如在心态、观念问题等,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有关,但其实,我们也不应该把感情都偏向任何一方,考虑到当时西方社会的文化背景,也只能说他们是大环境下的牺牲品,总是要有人为推进时代的发展做出牺牲,让处在大环境下的人们知道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直到人们做出改变,这就是发展。
施特略夫( 一个大多数人的代表 ):
他是一个大多数人的代表,只不过小说中把他的妥协放大化了,他就是有理想,没欲望,又被社会的环境所困,又无法挣脱,所以思的出现,让他欣喜,他愿意帮助思,思做了他灵魂深处想要做的事情,不得不说,施的优点有善良,乐于助人,包容心强等等,可以用所有形容好人的词汇来形容他,但他在思的眼中就是一个极为平庸,甚至可怜的人,他所能做的事情不是在充实自己,而是为了满足他人,如果说你的满足是附条件和具意义性质的,那可以说你是在做奉献,而对所有的人都无条件的满足,这样会显得你很没个性。人因有了理想而显得伟大,而施的理想有是为了什么呢.?在思看来,施可能还是一个幼稚,不成熟的人,他无法带着自己的尊严生活。
一个成熟的人在做决定的时候,是可以承担决定所带来的任何结果,承受的起各种流言和眼光,就比如思在当初决定离开家去巴黎绘画,之后的生活艰苦,他不在乎,甚至是来自世俗异样的眼光他也无所谓,你可能会说这样的人有精神病,与社会格格不入,那么请问什么是融入社会,难道是随波逐流,想施那样不断地对社会做出妥协,还是那句话,人因为有了理想而显得伟大,平凡的人也可以拥有理想,平凡不代表平庸。
虽然说小说是以伟大艺术家高更的人物形象为背景进行创作的,但是就以艺术家和社会或以道德与艺术等话题来评述这部小说未免有些限制小说思想,我想如果仅是讨论这些不如去看艺术家的自传来的更为直观,在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上升到人性的角度和观念的层次去讨论这部小说。
关于人性:
小说中思最后患了麻风病,面对爱塔的不离不弃,他不再冷漠,同样热泪盈眶。生活中,你会发现那些杀人如麻的死刑犯,在面对家人的时候,是放下屠刀,而有些外表看似正派、品行优异的人往往在一瞬间坑能会做出碎尸生母的行为,这些人在法律中屡见不奇。
你可以说他们是三观扭曲,但什么是正确的三观,那些假大空的词用在这里不合适。人们常说,“成人的世界只有利益,只有小朋友的世界里才有友谊”这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事情,你能说这是正确的三观吗?但它也确实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认可,客观理性地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之不过一句话“各取所需”罢了,美名其曰“情”,爱人和朋友。
这样说似乎又有些片面和极端消极了,如果都这么说那一直被称赞的母爱,这种来自生理学上的哺乳之情是伟大而无私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有母亲将刚出生的婴儿弃之荒野。这么讨论说来似乎我们的生活在一个绝望的空间里,任何事情都伴随着目的性,生活毫无意义和快乐而言。
但恰恰相反,生活正这是有了这些事情做基础,那些不为任何目的而做出的行为会让你觉得快乐,会让你觉得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让你学会去珍惜和懂得感恩。
回归主题:
月亮是理想,六便士是现实。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理想离我们渐行渐远,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妥协。生活在这个人际关系复杂庞大的世界里,有许多东西是我们无法割舍的,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像主人公那样,可以放弃一切,去奋不顾身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我们没有放下一切的洒脱,同样也没有能承担一切后果的勇气。
所以大多数人就在理想与现实,生活还是生存之间彷徨。就像是被困在半悬崖之中,登上去是理想,掉下去就是在世俗中谋求生存。最痛苦的时候就是在我们还看得见理想的时候,拼命挣扎,但黎明前的黑暗不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吗?思40岁才开始出走学画画,一样最终成为灵魂画家,姜太公80岁出山做丞相。为了种一棵树,最好的时候是在10年前,其次就是现在,永远有人比你更那年轻,但在追求理想与生活的路上却不分早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