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被著名央视主持人李咏去世的消息刷屏,大家纷纷表示惋惜与悼念。然后很多网民迅速将追踪的目光转向他的亲人,具体来说就是他的妻子和女儿。
于是发现李咏的女儿在父亲去世前几天在微博了发了自拍照。于是,众网友怒了,不能接受了,“你应该难过才是啊,怎么能发自己的自拍照啊,看起来也不是那么悲伤!”
……
于是众网友留言质疑和攻击。在网络暴力的压力之下,法图麦删掉了自拍照以及其他个人内容,只留下父母的合照等等。
事实上,被网络暴力的不止李咏女儿法图麦,早在李咏本人赴美治疗以后,一众网友就曾经以“捞够了就跑”等等无稽之谈对他进行指责谩骂。
同样面对无端的误解指责谩骂,父女俩选择了不同的应对方式。斯人已去,只是希望和祝愿法图麦能尽量少受这些莫须有的叨扰的影响,和妈妈一起坚强、坚定的面对接下来还很漫长的五味人生。
被网络/语言暴力的当事者怎么应对,说到底是他们自己的事,即使“安静”如李咏,我想他也不可能丝毫不在意,纵使他已经习惯了公众人物被偷窥和无端揣测,在弥留之际现实的薄凉还是让他有些冰冷的吧。
可是,作为一个路人,作为一个可以在网络时代可以几乎毫不设限地表达自己想法和感情的陌生人,我们对“他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和道德底线呢?或者说,作为一个跟当事者毫不相干的陌生人,我们应该以怎样的面向去表达我们的“关心”、“帮助”和“社会公正”呢?
对,我给这些词都加了引号,因为事实上,当我们毫不加调查地去评论、指责和谩骂的时候,早已偏离了我们的本心,甚至其实是赤裸裸地暴露了我们的虚伪和本来面目。
在讲师班上,导师告诫我们,“不请自来的帮助是不尊重”。嗯,说的就是“界限”。我们中国人最缺乏的素养之一。
不论家庭生活还是热点话题,很多的矛盾和事件,都缘起于没有“界限感”。
当然了,这跟公共事件和社会责任感不是一回事。对于事关国计民生的话题和事件,我们还是应该关心和去多多参与。我们现在讨论的更多是对于一些个人事件和话题。当然了,有些个人事件的性质也并非完全是和个人性的。就目前看到的这些网络暴力事件来看,都是极度缺乏“界限感”的表现。
也许这样说有点深刻,其实,我们很多时候,缺的也许仅仅是一点“善良”,真正的那种“善良”。
“善良”说起来好像很简单,网络和语言暴力的发出者们,似乎还是出于“善良”,只是太多时候,也许是在以“善”之名,行“恶”之实。
那么,做一个善良的路人到底有多难呢?
也许其实也非常简单。
面对别人的举动,可以不那么着急的下结论,更不用那么着急地去评论和责骂。我们可以不去调查真相,但可以存疑和暂时保持沉默。
面对那些我们看不惯、不理解,跟我们自己的习惯和价值观不一样的人和事,可以不用那么急着去说服、批判甚至谩骂。先试着保持一份尊重,一份界限感,一份沉默,一份等待,也许还可以试着保持一份理解。
好像很简单,其实也不容易呢。也许可以从即使看不惯、不理解和讨厌的情况下,自己想想,但没有说出和到处宣扬自己的言论开始。
从我们每个人自己开始,创造一个真正善意的立足点,也许就可以慢慢创设一个善良的大氛围吧。
人性本善,点滴约束和谨慎,可以穿石。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