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火匣》中有这样一段话:那个士兵一有了钱,就有了华美的衣服穿,交了很多朋友。可是他一旦没有了钱,他就不得不从那些漂亮房间里搬出来,住到顶层的一间阁楼里去。他的朋友谁也不来看他了,因为走上去要爬很高的梯子。
初看时,觉得这些朋友真势力。可仔细想想却觉得,这段话放在1835年很适用,放在今天,同样适用。
童话中那些会变脸的侯爵、伯爵,都认为自己从未刻意疏远贫穷的朋友。不去看他,原因很简单嘛,太忙。
侯爵说,来来来,我们做朋友。你欢天喜地去了侯爵家,和你的狗窝比起来,别人住得像皇宫。你和皇帝做朋友,这感觉真不错。
但是,他平常吃的东西,你没见过,你不好意思问,怕他嫌你穷。他谈的话题,你不懂,因为你没学过,也没实践过,以后可能要仰仗他见识一下。他觉得跟你没什么好聊的,也不陪你,自己做自己的事儿,让你在他的皇宫里随便逛逛。你逛来逛去,满脑子都是跨不过去的阶级。
这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嫌弃,却有阶级之间巨大的鸿沟。阶级不同,这差距就大了。同一件事,对他来说是普通的,对你来说,却超过了承受力。
我妈爱打麻将,虽然我看不懂。
据她说,她和一群婆婆打麻将,1毛钱一盘。所以她总有一大堆一毛钱的硬币。每天下午,她就跟这些婆婆们在社区里混时间。
她跟年龄相仿的人打麻将,1块钱一盘,偶尔也打10块的,但不能常打。毕竟一打就是一下午,上千块的输赢,远远超过了她的止损点。
身边有个有钱的亲戚,大家极少陪他打牌。若是打了,50或者100一盘,输赢过万的时候,大家就奉陪不起了。据他的秘书说,他平时出去打牌,输赢都是十几万的那种,那才是常态。
你看,打牌是个全民运动,不论男女老少,只要你愿意,你会打,就可以凑一桌。但是,这样的两个人能凑一桌吗?
亲戚之间走动的时候,他带的礼物,从来都是高大上。可是对我们这些亲戚来说,逢年过节,给他带礼物就是难事儿。贵了买不起,便宜了怕他看不上。
有年春节,大家一起去给他拜年,想来想去不知道买什么,于是去了进口水果店。一个人花几百买水果,品种不重样,提到他家去。
和有钱人在一起,很多时候不是别人嫌弃你,而是你自己先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于是逐渐疏远了关系。因为他们比你高的,不只是金钱。
高中毕业后,我参加了一个小型朋友聚会。当时我们还在念大学。一个高中毕业就跟着父亲做建材的同学也来了。他是我高一的同桌。许久不见,我不大认得他,因为他胖了不少。
他们安排我俩坐一块儿。听同学们介绍,我才知道是他。
刚落坐,就有同学问:“你的兰博基尼呢,停哪儿了?”
“大洋下面。”
这同学又问:“听说你最近去马尔代夫了,怎么样,好玩吗?”
“没什么感觉,主要是去谈事,没多少时间玩。”
席间有个不认识的妹纸想泡他(这妹纸是其他同学带来的),就问:“你喜欢什么样的女孩子?”
他愣了愣,半天才说了一句:“有品位的。”
我用生菜夹着一块烤肉,正往嘴里塞。听到这句话,差点一口喷出来。
我们只是普普通通的大学生,在朋友聚会时到金韩宫吃点自助烧烤,你在这儿谈品味?品味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吗?
和品味有关的,都是靠金钱堆起来的好吗?奢侈大牌你得用一用吧,为了配得上这些东西,你还要有一定的学识,最好周游列国。此外,你还要有拿得出手的特长。乐器(限古典乐)、舞蹈(限拉丁)、品酒等等,哪一样不要钱?
如果我这样说了,我这位同学一定会否认。我太知道他了。可是他忘了,高一时他喜欢的那姑娘条件可好了。人漂亮,成绩好,穿衣与众不同,偶尔偷偷摸摸化点淡妆,还自己花钱疏通关系,改了个自己喜欢的名字。
他从认识这姑娘起,就一直追求人家,追了多少年,到我们聚会时,还在追,还没追上。
不过,这姑娘还是不死心地问他要电话。我瞧了瞧,她肤白貌美,很有些小家碧玉的感觉。但意料之中的,他马上回绝了。
此后,只和我叨叨高中时的事,说我那时欺负他。几个同桌,我对他态度最差。吃完饭,他便匆匆走了,留下我们几个一起去逛街。
那姑娘似乎对他的拒绝感到不满,望着他潇洒的背影说:“有钱了不起啊!”
“你是不是没被拒绝过?”同学问。
姑娘愣了一下,不说话了。
另一个同学说:“有钱当然了不起。反正我是开不起兰博基尼的。和我关系好的朋友,也和我差不多。比你高很多的,你攀得累;比你低很多的,你帮得累。”
我深以为然。
记得有阵子,一个“小户型”美食家推荐了一家蛋糕店,说是蛋糕很好吃。于是圈子里一个有钱妞就去买了。吃了两口,她直接把蛋糕扔了,说难吃得要命。还说,能推荐这家,说明以前没吃过更好的,于是顺手推了一家她觉得好的。
点开那宣传单一看,单是价格就比“美食家”推荐的贵了10倍不止。一朋友在下面评论道:这么贵,光看价格就知道用料好,口感肯定不差。
一分价钱一分货。要识货,得先体验。可没有钱,什么都体验不了。不论是交朋友,还是谈恋爱,只要是奔着长久的关系去的,就必然离不开思想上的交流。而物质上的差距,在这个时候,就直接反应在思想上。
侯爵当然可以和那个落魄的故人做朋友,但这样的关系,必定无法长远。
这个有钱妞曾吐槽过,当她说XX牌子的东西好时,就有人告诫她,大品牌的东西都是卖的附加值,东西也不比小众牌子好多少。
她承认,要论性价比,奢侈大牌要靠边。但她买的就是附加值啊,而且,她不认为品质上,只比普通的高一点。
当她这么解释的时候,旁人就说她炫富,虚荣。可这才是人家的常态。在她的圈子里,大家就是这样消费的。不仅消费习惯符合她的阶层,她身边的朋友,这些朋友的学识、才能,也都符合她的阶层。
交朋友,谈恋爱,不“势力”一点,最终只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短时间也许大家还有交集,可是时间久了,这个距离就会越来越大。
她说起一个暴发户追白富美的故事。说是暴发户在路上遇到白富美,以就近原则,拉她去了路旁的酒吧。暴发户问,你要喝什么。白富美不喜欢他,于是随口说,1982年的拉菲。
暴发户不知道这是什么饮料,于是开口喊服务员,点了这瓶拉菲。白富美瞬间无语。拿着包就走了。
当然,她说的白富美就是她自己。据她说,“暴发户”不是真正的“暴发户”,只是因为他的消费习惯和个人能力没跟上圈子的平均水平,所以她才这么喊他。
活在两个世界的人,强扭在一起是件很辛苦的事。总有人说,谈不成恋爱,还能做朋友。可是,当两个人不在一个世界时,既做不了朋友,也做不了恋人。不是谁看不起谁,也不是谁高攀,只是彼此的成长方向不一样。不同的阶层,得到的教育资源、社会资源,还有很多很多,都是不一样的。
都说童话尽是美好,可童话里,和王子相配的总是公主。在《豌豆公主》里,王子遇见了一个又一个自称是公主的人,可她们都没能得到王子的认可。唯独那个大雨里不像公主的女孩,才是真正的公主,也才是王子要找的人。
一个人走得越远,就越是发现,身边的朋友换了一拨又一拨。可是,总有那么几个人,层次和你相当。不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很靠近。于是,你们建立了长远的关系。好的伴侣,也是如此。
一个常自己出国游的朋友,在遇到别人问景点时,还有说话的欲望。可是,面对一些“英语是不是得讲得很流利才能出门”、“一个人在外面遇到危险怎么办”、“是不是去哪儿都能搭便车”等问题,她就感到很惆怅,不知道从何说起。而且这样的人问得再多,最终也不会一个人出国游。
这个朋友身边,来往得多的,都是和她差不多的人。要么是资深驴友,已经独自游了100多个国家;要么是英语达人,还通晓各国语言。像我这样既没出国游,外语又很渣的人,如果不是曾经计划一起去西藏,彼此也不会有交集。
需要你仰望的人,你总觉得够不到;需要你俯视的人,你很难在他面前完全敞开自己。唯独实力相当,在一起才有意思。说话能说到一起去,消费即便有差距,也属于同一个阶级。这样的关系很现实,但也只有这样的关系,才处得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