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日周五 深圳 晴 270/1000
【课程】可复制的沟通力第十四课 提出启发式问题3个手段
【主题】3招教你提出启发式问题,从此沟通无障碍
【字数】1889
过往关于《可复制的沟通力》的简文都是在谈处理情绪:假设的前提是,沟通的双方在沟通时,情绪不稳定的状态时的处理。包含:处理自我的情绪,处理对方的情绪。
但也有更多的时候,人们不是因为沟通时有情绪而产生冲突,而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或者说对于解决问题的套路根本搞不清楚。
樊登老师在第十四课讲述了3个手段,概括起来就是“3招教你提出启发式问题,从此告别沟通障碍。
第一招:问目的
现实生活、工作中,经常有人来找你给Ta出主意、给Ta一些建设性意见,然后你真的很认真地思考了良久,给出了一些建议。然后人家就会说:试过了,没有什么用。这招针对我那里,行不通。你都不知道我遇到的是什么情况,根本不是你所说的那样……
可见:人们对于别人给出的建议,80%的人会抱持否定的态度或者排斥的态度。在对方看来,你所给出的建议即是批评。
只有用问题去激发对方思考、提高其自尊水平、然后由Ta自己找答案,这样才能给对方带来自我价值感。
搞清楚基本原理之后,我们可以开始问第一个问题:目的或者目标是什么。
以具体事例来说明:
N年前在MSN上因为英文名相同错加了一位网友Maco,所幸之事就是与这位同英文名而错加了的网友聊得甚欢。他的英文非常好,能看懂所有英文原声片不带字幕的那种,口语也相当厉害,能否同声传译没有细问。
我当时问他:是什么动力让你把英语学到这样的程度(问目的)?(备注:初学该沟通模式的可以忽略我这个举例,因为有点象写文章的倒叙,没有掌握基本技能之前,先建议还是按着顺序吧。我的思维惯常都比较跳跃,我这混乱的思维别让初学者弄糊涂了。)
他的回答:我上高一的时候隔壁的叔叔从国外回来了,拍了很多漂亮的照片,每一张风景照片都很吸引我,我那个时候起就特别想随时出国玩!(回答了目的)
我接着问的话题,就来到了第二招。
第二招:问现状
我接着问Maco:那你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Marc:我当时的英语特别烂、其他成绩也非常烂,是烂到老师和家长都想放弃我的那种程度。(现状)但看到叔叔在国外拍的风景照片后,我那时候有了个想法,如果我也要去国外玩,没有导游的情况下,我得会订机票、得会点餐、得会订酒店、坐地铁……这些都得懂英语,我必须要学好英语。如果要学好英语,我至少要上所大学,不说985、211,至少是要上所大学。不读英语专业,也要在大学期间考过英语6级。
我再接着问的问题,就来到了第三招。
第三招:问方向和路径
我继续追问:那你知道了道理、也清楚你当时的现状,之后是如何做的呢?(问方向和路径)
Marc:我先是请求老爸老妈请了家教补功课,恶补语、数……重要的是我也不笨嘛,认真起来还是学得比较快的,很快成绩就提上来了。我现在记得最清楚的当时学英语的经历,为了练听力和口语,我把《泰坦尼克号》连续播放了3遍,记得12个小时看同一部片子。
我也很好奇:为什么要同一部片子看3遍?
Marc:第一遍,没有任何字幕,中英文全没有,我看能听懂多少看能跟进多少;
第二遍,放英文字幕,看我第一遍的理解的英文是否正确;
第三遍,中英文全部对照放,看中英文翻译理解到什么程度。
当然,后来再学时,也会把第一、第二、第三的顺序反过来。
综上:启发式问题的3招为:问目的、问现状、问方向和路径。而回答的具体方法都是对方自己找出来的。
我上述所问的是已知发生的问题,回答者只需要回忆就好了,没有难度。而面对未知的问题,回答者可能会需要作出很长的思考才能找到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增加追问:还有呢?
启发式问题的意义:
1、增强被提问者的自尊水平,激发其个人内在价值。
2、激发其自我责任感。
管理启示:
管理者请不要hand on(上手)替你的员工做事、替他管理、替他出主意,如果这样,员工永远都学不会自己肩负责任。
【学以致用】(举个简单的例子)
(背景:上周某位老师很焦虑、满脸愁绪、貌似心有千千结。课件他找到我聊了会天,以下是我和他的对话)
我:你目前有何感受?
他:特别焦虑,茶饭不思、坐卧不宁。
我:发生了什么呢?
他:下周有个写作课程。
我:目前进度如何?(请注意:没有完全按照樊登老师的顺序)
他:毫无头绪。
我:那你的目标是什么呢?
他:至少不要被轰下台吧。
我:为了不至于轰下台,你准备了哪些?
他:我在图书馆搬了很多书回来,正在进行分类,但我不知道该讲基本的写作好还是讲新媒体写作好。
我:你自己更倾向?
他:我更倾向于新媒体吧,这样可能更能讲出新意……
我:那接下来呢?……
他:我明白了……
……
好吧,这场谈话我其实啥也没有说,只是感受到了他的焦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