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母亲以后,在浏览新闻时每常看到有女孩遭受侵害的内容,我通常都不敢点开看。个别的例外比如早些时候的江歌案,还有前不久的空姐滴滴遇害案,都令我陷入惶惶不可终日的焦虑与恐惧中,很长时间缓不过劲儿来。
正所谓老母亲的一颗玻璃心。当了妈的人,都爱杞人忧天。
我思考过各种方法将危险拒之门外,我决心要不遗余力地保护女儿不受伤害。直到前几天误打误撞地读了一本美籍华裔女作家的小说《无声告白》,让我突然意识到危险并不一定全部来自外界,来自亲人的过度期待与超负荷的爱有可能带来更大的伤害,甚至演变成一场灭顶之灾。
起初我以为《无声告白》是一本侦探小说,等书拿到手又怎么瞧觉得不大像,因为它的封面装帧看起来实在太过“鸡汤”。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整个阅读过程压抑窒闷到令人透不过气来,只在结尾部分依稀透出些许穿透阴翳的稀薄阳光。
读完全书我心有余悸,联想起我与女儿相处的日常种种,我不禁陷入严肃而沉重的思考与反省,这里想要分享几点我因这本书而起的有关为人父母的启示心得。
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将直接作用并影响孩子的性格与气质养成。
当爹当妈的都知道,小朋友们的性格千差万别各有特点,几乎每家的孩子都蕴含着与众不同的人格特质。
如果你认为他们的性格倾向全部来自父母的遗传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无声告白》中,女作家伍绮诗以东方女性擅长的细腻笔触,引领读者循序渐进抽丝剥茧般地深入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我们可以清晰震撼的感受到詹姆斯和与玛丽琳这对突破世俗观念的“混搭夫妻”是怎样潜移默化,影响与塑造了他们每一个孩子的性格特质。
我在阅读过程中的最大感触就是,父母的不当言辞与粗暴姿态所给予低龄幼童的内心创伤,远比我们以为的要严重得多。
比如书中的三个孩子。由于亚洲面孔的格格不入,父母长期压抑的矛盾,以及母亲那一次放飞理想的离家出走,引发了长子内斯对宇宙航空的极大兴趣,其实潜意识里他是想要出逃,逃离那个使他不堪重负的家庭。
同样因为母亲的出走,五岁的莉迪亚萌生出巨大的恐惧,由于担心再次失去母亲,她终其一生都在竭尽全力实现母亲所有的期许和梦想,最终崩塌绝望,沉入湖底。
汉娜尽管不曾经历过母亲出走,但长期以来被所有亲人当做空气般对待,造成了她内心极度缺爱,时时想要隐藏自己以维系家庭的“平衡”。母亲一次不经意的关注就能令汉娜惊喜到不能自已。
与小说里的妈妈玛丽琳一样,在初为人母时,我们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与缺乏经验,往往导致在与孩子相处时产生各种不和谐的冲突和摩擦。最常见的误区就是我们想当然地以为孩子太小什么都不懂,也根本没有任何记忆。
其实小宝宝们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善解人意”得多,母亲一次不当言辞或粗暴态度所造成的伤害足以长久印刻在他们心中,并对其以后的人生持续产生作用,衍生出诸多消极悲观的性格特质。
我的女儿今年五岁,已经懂得回忆与沟通。她几次和我讲起过当她还是不满周岁的小baby时,我冲她咆哮怒吼她所感受到的恐惧与无助。遗忘伤痛对于小孩子来说远比成年人艰难,他们尚未习得大人们那种没皮没脸唾面自干的阿Q精神,他们的内心太过柔软单纯不堪一击,而妈妈则是他们潜意识里先天植入的最最温暖安全的保护神。
当我羡慕着女儿班上的富二代小伙伴可以跟随父母环游世界时,我爸爸无心的一句话瞬间点醒了我,使我特别认同。我爸爸说:“你少冲孩子发几回火,多高高兴兴的陪她玩会儿她想玩的东西,就是给她更优质的生活了。”
扎心了word老爸……
无论你拥有多少个身份,只要其中有一个是“妈妈”,请务必学会克制,一定要对这世间最信任依赖你的那个人温柔以待。
为人父母要敢于正视自己的平庸与失败,切忌将自己不曾实现的志愿理想加诸孩子。
书中的绝望主妇玛丽琳毕生理想是希望自己能“与众不同”,她想跳出母亲规划的藩篱从事一种在当时社会完全被男人垄断的职业——医生。
然而接二连三的生儿育女打乱了玛丽琳的人生规划,使理想的实现变得愈加遥不可及。她将自己内心的失望、落差、愤愤不平一股脑全部归咎于两个孩子的出生。甚至在他们年幼时不告而别,妄想着还能与自己的医生之梦再续前缘。
正是玛丽琳这次不负责任的出走埋下了多年之后莉迪亚之死的祸根。众所周知成功的诞生需要诸多机缘,倘若玛丽琳没有步入结婚生子相夫教子的人生轨迹,她就一定能功成名就跻身一代名医之列吗?我想答案并不乐观。玛丽琳人生失败的真正原因是她性格中不切实际的偏执固执,一意孤行。
正因如此,她自以为是地笃信女儿莉迪亚“与众不同”,继承了她自己所有生化数理方面的天赋,进而将自己终生不能实现的庞大而沉重的理想一厢情愿的扔给了女儿。
事实上,莉迪亚从小到大显现的所有“天赋”都蓄谋已久,那是一种兆始于恐惧母亲再次消失的讨好与迎合,她想实现妈妈所有期待从而永远挽留妈妈在身边。
当小说结尾谜底揭晓的一刻,我与玛丽琳一同流下了心痛与悔恨的泪水。我想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或多或少深藏着自命不凡怀才不遇的因子,在现实生活里每每失落受挫不如意时,有几个人能冷静客观实事求是的审视自身,找出自己人生失败的真实原因,大大方方承认自己能力欠缺,甚至发现并接受自己其实很low ,从而适可而止的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泡影理想?
有时候放弃并非懦弱可耻,那是为了调整方向,更加脚踏实地的出发。
我们更多的是遁身于虚无主义的自尊自大里自我欺诈,将自身的失败强词夺理地归因于被家庭孩子生活琐事所累。甚至更进一步,紧紧抓住孩子偶尔随机表露的点滴特长不放,拼了老命去添枝加叶自我暗示,将自己那点儿可能根本就实现不了的所谓理想硬生生嫁接到孩子稚嫩脆弱的心灵里。我想起多年前有关“寒门还能不能出贵子”的热门争论,往根儿上说不就是这么点事儿么。
难道我们不觉得这种行为很变态吗?
为人父母的我们怎么可以如此恶毒!
我想起前不久六一儿童节,女儿的幼儿园举办演出活动,她来回来去反复跟我确认了好几遍:“妈妈,你会来看我表演吧?”“妈妈,你肯定会来的对吗”“妈妈,今天发邀请函了,你别忘了请假……”
我一下想起去年儿童节演出时,女儿跳舞走神了,做错了好几个动作。舞蹈一直是我一厢情愿认为的女儿的特长,那天回家我凶狠粗暴的训斥了她一顿,还放话说明年演出我绝对不会去看了。
我没想到女儿还记得,我真的没想到她竟然一直都记得。
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说法是为人父母需要“持证上岗”,我觉得做别人父母最基本的一个资格就是我们要懂得将孩子未知的人生与自己不堪的生活彻底分离。你们是彼此独立的两个个体,我们需要直面自身能力的平庸与欠缺,更需要尊重孩子崭新人生的多样与自主。
比直面自身的失败更需要勇气的,是作为父母敢于承认并由衷接纳孩子的平凡。
在《无声告白》中,玛丽琳始终坚信女儿莉迪亚是出类拔萃与众不同的,莉迪亚的蓝色眼眸与众不同,莉迪亚的混血背景与众不同,莉迪亚的兴趣爱好与众不同,莉迪亚的人生方向与众不同……莉迪亚哪儿哪儿都与众不同,或者说,都更加优秀。
玛丽琳蜜汁自信的依据是莉迪亚五岁时私自做主扔掉了她的烹饪书(其实只是怕妈妈看到伤心给藏起来了),这样一个小孩子很常见的,随机而情绪化的举动竟然使玛丽琳异想天开的认定莉迪亚就是她毕生理想的衣钵传人。
何其荒谬!
后来的一系列事实证明,莉迪亚其实就是一个资质平平智力一般的孩子。正因如此,妈妈的诸多期许与要求才压得她不堪重负,绝望的走向湖水。我起初以为莉迪亚是心太累了想去自杀,到了结局才恍然大悟她只是想要借由独力游泳回到岸边这样一个行为来宣布自立,从而开始过全新的生活。不幸的是,上天并未给她机会。这个才满十六岁的少女终其一生都在摆脱他人的期待,实在可悲又心痛。
现如今的孩子们营养足见识广,智力水平和综合素质完全辗轧上一代的我们。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在惊喜之余笃定自家孩子是百年不遇的神童,天赋秉异智力过人,必是要大力培育方才不负上苍恩宠。
于是各种名目繁多价格不菲的课外班大行其道,甚至还出现供不应求的奇葩景观。我想起书里面写到的玛丽琳问莉迪亚:“亲爱的,你是不是打算学习统计学了?”“亲爱的,你一定非常想尝试十年级物理了对不对?”“亲爱的我们要开始复习物理了,我们有的时间并不很多”“亲爱的,开着音乐如何进行科学严谨的思考?”…………
说真的这些语句让我感到恶心,真恨不得一把将玛丽琳从书本里薅出来活活撕吧了。这些披着所谓“爱”之糖衣的动人语句隐藏的不过是虚伪妈妈的那点儿不甘心和私欲,更可笑的是她自始至终以为自己深爱着女儿!
其实我们只要睁大被自我暗示迷梦的双眼看看周围就不难发现,孩子之间的水平差距并没你臆想的那么巨大,神童不是种葫芦家家都能有,你家娃的那些所谓过人之处,可能别人家孩子早就会了,甚至还要做的更出色。
又或许我们一早就看穿了孩子的本质,只如同皇帝的新衣般瞪眼说瞎话,硬是要把自己的孩子打造得出类拔萃,出人头地,却从来不想想我们所提出的越来越难以实现的期许会给孩子内心带来多大的压力与伤害。
还是那句话,这些伤害对孩子人格心理的破坏程度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
现在的我每次遇见夸夸奇谈的家长们彼此吹嘘着:“我家孩子这个也蛮好,我家孩子那个也擅长,我家孩子一听就会完全不用老师教的哦”……诸如此类吧啦吧啦,总忍不住在心里冷嘲三声,并且着实替这家的苦孩子捏一把汗。
不要再以爱之名绑架控制孩子的心智了,以平常心看待孩子泯然芸芸众生的现实,从实际出发,客观合理的对孩子有所期许和鼓励,也要允许孩子们不停的失败与尝试,要真是实在做不好,只要你尽力了,就拉倒去吧。这样长大的孩子或许不能木秀于林,但当有风来摧时,他们会有稳稳的自信与坚毅的人格。
我笃信这才是最纯粹的爱,也是父母所能馈赠孩子的最珍贵的宝藏。
一本曾被我一度误解为侦探悬疑小说的扎心力作,引得我拉拉杂杂想了这许多事。前不久和同事聊天,他说:“其实我们在小时候都害怕天黑,恐惧各种各样未知的事物。但是有父母在身边时,即使伸手不见五指,那些原本令我们深感恐惧的东西也变得不可怕了。”
我突然觉得这才是父母子女间最该有的,原初的样子。
世事险恶,人心纷杂。我们从升级做父母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剑拔弩张殚精竭虑的防范来自外界的各种伤害,却从来也没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可能会变成孩子内心深处最大的恐惧,让他们不敢面对,一心逃离。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竟然是——“爱”!
生活不是小说,即使错得再离谱也依然可以迎来一个温馨浪漫的鸡汤结局。亲爱的小孩儿,趁着你未长大我未老朽,就让我用最原味的爱,最简单的心,心平气和守护你行走一段渐行渐远的旅程,倘能如此便已是我生命里面最值得感恩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