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们在家学习的成果,我们要如何针对性地指导和反馈呢?
这几天,问渠班的班级群里自发掀起的“竖笛打卡”,我想以此为例说一说。一开始是几位妈妈在群里讨论谱子怎么吹,就有热心的妈妈拍了孩子吹奏的视频发上来分享,很直观有帮助。毕竟二年级还没有学习识谱,大部分时候是靠“听”曲子来学习,有时候还需要“看”手指和动作的模仿,所以我觉得这是很好的师生彼此看到、相互学习的方式,就鼓励孩子们录一首曲子发上来,音乐老师也可以针对性地指导。
几天下来,群里总是“笙歌不断”,我很为孩子们认真练习和“打卡”的热情而感动。说明一下,老师并没有要求打卡,不是为了监督学习,相信也有孩子默默练习得很好,暂时还不愿意发视频给大家看。这也没关系。请大家不要有压力,变成别人怎样我也必须怎样的不自由。(我当了十几年老师,都还恐惧上舞台呢。)
那么在“网课时代”,网络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谁应该站到台上?是老师?还是学生?还是其他的什么呢?
师训时,常常会说老师要作为“通道”或“载体”,那么师生共同承载的是什么呢?是对人类不朽的精神价值的追求——那些真诚的、美好的、善良的伟大事物。《教学勇气》里反复强调,要把伟大事物放在课堂的中心,我想,不管对于哪一种课堂,都是适用的。
而真理只有经由人的体验和再创造,才焕发着青春和生命。(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长青。”)
所以我很感动于每个孩子在一呼一吸之间,心头荡漾的音乐。
虽然我没有要求竖笛打卡,但孩子们认真学习的劲头,深深打动了我。昨天晚上我和王凌老师、东星老师商量,我们可以借这个机会,整理学过的竖笛曲子,做个小小的合辑。一方面可以让群里散落的曲子得以收集整理,分享给更多的学习者;另一方面,对于孩子们的努力学习、不断自我提高,也是一个激励——在家学习的孩子,需要被看到。当我们经过努力完成一个作品时,就是我所谓的“庆典时刻”。
特此,为问渠班的竖笛曲子合辑,向大家征稿,我的大致设想如下:
第一步: 在家练习并录制曲子(东星老师建议横屏录制,找光线好的地方)
第二步:发在群里,或单独发给我/王凌老师,对曲子的节奏、速度、情感表达,有不确定的地方,欢迎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打磨。
第三步: 配上一小段话,练习这个曲子的感想、心得,或是为这首歌配一幅画都可以。注明是否愿意在学校的公众号上分享。
注意:第一轮初稿征集截止到2月21日(下周五),考虑到个体指导和编辑的工作量,每个孩子先只选一首曲子,我们接下来这一周就在这一支曲子上,深入工作。
也许第一轮只有三个五个孩子愿意发布自己的作品,也没关系,我们可以期待未来更多、更丰富的展现形式。但请大家不要忘了,在这个平台上,不需要光鲜的打扮,不需要一下子做到完美。我们关注是如何更加深入、持久地去热爱学习,录视频只是学习过程的记录,千万不要买椟还珠,给孩子不必要的期待和负担。
在这个过程中,有任何想法和建议,欢迎和我进一步沟通。
-----------------------------------------------------------------------------
【延伸阅读】摘自《教学勇气》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