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儿子下园出来,看到一位年轻的妈妈正当街大声责骂着女儿,大致原因是,每月给女儿花几千大洋报了兴趣班,可是女儿却不认真学。
妈妈一边责骂一边用食指不断戳着孩子的额头。那小姑娘垂着头,奋力地躲闪着来往行人的目光。
且不论孩子的学习态度如何,只一眼,便可感受到孩子自尊心碎了一地的无助和被母亲伤到直不起腰的悲哀。
无可否认,人都是不完美的,也都会犯错。当我们发现对方的瑕疵和错误,该如何拍砖和批评指正?
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的,直言不讳地当众责难,非但不能达成纠正的目的,反而会换来两种对抗:要么激起对方的强烈辩驳,找更多理由为自己庇护;要么以沉默抗争到底,口服心不服,并从此积怨于心。
我们总也找不到原因:为什么下属离心离德?为什么孩子那么叛逆?为什么亲朋好友之间越来越疏离?或许就是因为你本着“为你好”的出发点,一语不慎、不分场合、不讲究方式方法地深深伤害了对方。
我们来学学美国总统是如何调侃式批评女秘书的。
约翰·卡尔文·柯立芝于1923年成为美国总统,他有一位漂亮的女秘书。虽然她长得很好,但工作中却常因粗心而出错。
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秘书走进办公室,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漂亮的小姐。
这话出自柯立芝口中,简直让女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说:但也不要骄傲,我相信你同样能把公文处理得像你一样漂亮的。
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在处理公文时很少出错了。
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后,便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柯立芝说:这很简单,你看过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些肥皂水,为什么呢?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感觉到痛。
这就是著名的“肥皂水效应”。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拍砖或者批评别人时,要采取巧妙迂回的策略,减少批评的负面效应,才能达到纠正和完善对方的目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巧妙迂回,让被批评者心悦诚服或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
以下是笔者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家可以参考践行。
其一,切莫当众批评。
回到开篇看,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无论成人还是孩子,自尊心当是首要被呵护的,因为一个失去自尊心的人将不再畏惧任何错误,是非常可怕的。
尤其对于孩子的教育,如果不注重保护幼小的自尊心,必将适得其反。
被批评就意味着他人对自己的否定。因此,没有人喜欢被批评,更没有人喜欢被当众批评。因为这种否定,越是被第三者看到或听到,被批评者就越无法接受。
因此,我们应当让“批评”变得私密化,而不是大肆宣扬,生怕别人听不到似的。批评时的语气越温柔,反而越容易被接受。
谨记,批评的目的是要获得良好的结果,而不是让对方受挫。如果希望对方自我完善,就不要因为一时的恼怒,全然不顾场合和语气,让对方产生反抗情绪。
其二,给一个甜枣再扬巴掌。
简言之,即,赞美先行。赞美可以拉近二者的关系,为批评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让被批评者感受到你的善意,而不是上来就充满了厌恶和指责。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优点更多地被展示和认可,而不是没完没了地被批判。在人性的天平上,左边加几砝码批评,右边就要补上几砝码赞美,这样人生才能平衡,人性才不会被颠覆。
其三,对事不对人。
当批评者出于极度情绪化时,会把一个小小的错误升级为对方的人格缺失。然而,解一人之痛,必伤一人之心。
如果我们在意对方,希望对方能够更好,或者希望合作能够达成,就不要为了泄私愤,而抨击对方的人品。一个人的错误与人品无关。就事论事,我们只谈错误本身。
其四,指明出路。
如果批评只是为了批评,就是无效的。要想另对方心悦诚服,就要有指点迷津的本领:不仅要告诉对方错了,还要指出错在哪里,如何纠正。
对方一旦领会你的用意不是追究责任,而是解决问题,并且你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方一定会心悦诚服的。
其五,友好的善后。
我们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尽可能维护对方的自尊心不受挫,但毕竟是批评,依然可能激怒对方。
只要对方心有不甘,这样的批评就还存在漏洞。这个时候,就需要在批评结束后,补充安慰以善后。目的还是让对方尽可能感受到批评者的善意,而这个时候,批评者也更加平静,更容易以交心的态度去对待被批评者。
从修身的角度讲,尼采有一言:责备他人,也就暴露了自己。当我们横眉冷对,破口大骂间,也就让对方看清了自己性格的顽劣。指责间,亦能彰显一个人的涵养。
世间万物都不是万能的,有其长处,必有其短处。因为对方犯错而忍不住爆发前,请先换位思考,自己也曾犯过错,自己也不是完人。以淡定的心态包容对方的错误,也是给自己的过去和未来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