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忙碌过后,习惯性地打开One深夜电台,这一夜的主题是——“每死掉一个有才华的人,世界就失去一点光泽”。
谈到死亡,每个人都会觉得这是个沉重的话题。有人常说“除却生死无大事”,的确如此。一个生命从虚无中诞生,又归于虚无,从起点到终点,这一路的栉风沐雨,就是人生的起承转合。
这夜的电台说了两个我都略有接触,但称不上熟悉的人,一个是作家兼导演胡迁,一个是歌手本兮。他与她的共同之处是,这两个鲜活的生命,都在不久前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因为不是时常关注他们,他们离开世间,我也是事发几天之后才偶然知道。
听闻本兮死讯的时候我还身在家乡。第一次听本兮的歌,还是十三、十四岁的非主流时期,当时最喜欢她的一首《未成年》,轻松活泼,又有些小小的叛逆。而本兮当时也是个未成年的新人歌手,在少男少女中颇有人气。回想起来有趣的是,某一次我参加本兮微博转发的抽奖活动,居然侥幸中彩,至今那个奖品还被我好好地保存在家里。
那天是跨年夜,已经临近2017年,我独自一人漫步在小县城的街道上。街上已经人群稀少,只有少量来往的车辆。走在寂静的街道上,我不知是想让自己独处,还是让自己以为自己在独处。又临近高考,每日都过得忙碌而喧嚣,把自己埋葬在卷山题海中,迷茫而不得解脱。
不知为什么,我鬼使神差地就哼起了本兮的《未成年》。
“对你爱不完学他们唱情歌,Oh别离开拜拜拜拜拜拜……”哼着哼着,就发现自己已经忘了这首歌的歌词。似乎自己已经不听她的歌三年许,就算曾经能完整地唱完,可时间也会慢慢磨损记忆的印记。
我想着,本兮现在如何呢,不妨去听听她的新歌吧,权当作怀念曾经。
于是,我就猝不及防地知道了她去世的消息。就在前几天,2016年12月26日。
难言的情绪涌上心头,我心想着,我今夜会哼起她的歌,或许是她在天堂再一次歌唱,让还尚在尘世操劳奔波的本兮曾经的听众有了心灵感应吧。
对于胡迁,曾经在One上看过他的许多篇故事,而知道他的死讯,是国庆假期结束后,从北京回合肥后不久的某个周末。
也同样是鬼使神差,打开了近乎半年都没有刷的微博,因为关注的人很少,也几乎没有关注营销性的大V,所以没有翻几页就翻到了前几日的微博。几个喜爱的作者,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一条伤感的微博——是纪念胡迁去世的微博。
在八月份,我在知乎上看到一篇介绍胡迁的文章《胡迁:那个很“丧”的年轻人》,知道了这个之前不甚了解的作者的许多经历,默默有了想要支持他的心。听说他的长篇电影处女作《爱在樱花盛开时》在年中已经完成了拍摄,正在进行后期制作,便决定上映时约上小忍去看看,以表支持。
但是啊,人生真的好无常。胡迁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人世间。
有人说,为什么自杀的人连死的勇气都有,为什么没有活下去的勇气呢?
也许,不解的原因一开始就确定了。因为总有一些人,无法理所当然地活下去,对于他们而言,死才是解脱,而活着就是无尽的折磨。虽然,死亡并不会终结痛苦,但是却终结了存在本身,人也就再也不需要忍受痛苦的折磨。而在巴普洛夫眼里,死亡甚至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升华。
在上个世纪存在主义思潮流行后,有不少人把“向死而生”挂在口头,奉为人生信条,但是真正去用心领会的人却寥寥无几。究竟何谓向死而生?存在主义先驱者之一海德格尔这样解释——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切身体会生的意义。
而我认为,只有真正尊重死亡、理解死亡的人,才能理解自杀者的为何选择死亡。
死亡对于人的意义,不仅仅是离开人世间,也是自身的一种达成,生命有限的人类,通过死亡最终达成了自己。人根本上而言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人通过自己的生存不断地在塑造自身,从出生直到死亡,人生就是一个人不断地使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而他们,只是觉得自己的人生到此达成,便是最好的。
可他们为什么不选择活下去?为什么不重新抱有期待?说不定有更精彩的人生呢?
一切就如同另一位存在主义思想家萨特所言:“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因为他并没有创造自己,但是却是自由的。因为一旦被扔进这个世界里来,他就必须为他的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
我们生而为人,但是却是被无端扔进这个世界里。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家世、容貌、才智和所身处的环境,却必须对我们的所作所为负责,因为我们是自由的。
就像生在单亲妈妈家庭的本兮,在学校里受人指指点点时,她无法去选择自己身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就像她被雪藏,被商人利用去打官司时,她无法选择置身事外。她无法选择,却必须承担这一切。
就像胡迁身在这个浮躁而商业化的世界,他投拍电影屡屡受挫时,他无法选择世界为何样。当他愤而转向写作,在自己的象牙塔里宣泄着自己的愤怒和不满,并已经小有成就时,却又被心头的最后一根稻草压倒。
就像《海上钢琴师》里所描绘的,你永远不知道挂在墙上的画框,什么时候会突然“砰”一声,摔落在地上。
人是一种脆弱的生物,每一天都会遭遇细细小小的“小确丧”,一天天堆积,压在心头,最后化作锋利的刀片插在心上。当人们憧憬着幸福,不断地追寻幸福时,也许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悄然升起。
尼采曾经做过一个比喻,人与树的情况是相同的,如果它愈是想要向着高处和光明处,它的根就愈是要向着深处,向着黑暗。
我想,重要的并不是渴望着治愈创伤,而是身负着病痛活下去。对于生而为人就不断面临着苦难与挫折的我们,真正的救赎,并不是与浴血奋战之后的胜利,而是在不断的苦难之中找到生活的力量与内心的安宁。
就如同明知一切努力都徒劳无功,却不断推动着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我们明知人有着无法摆脱的困境,而死亡又是如此寒冷砭骨,可今日的太阳却依旧温暖着我们的身骨,我们都一直期待着,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