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一生,都脱离不了各种情境的影响,生命不息,情境不止。不断地有外界的情况通过耳目鼻舌映射至我们的内心而无法隔绝,不断地有新愁旧绪在心里晃来晃去而无法祛除,不被情境占据的时间是不存在的。如果要强行去隔绝或者祛除,反而产生了新的情与境。比如说因为有杂念而睡不着,强行去压制杂念的做法反而让入睡变得更为困难。睡眠是一种特殊的情境,保持平和心态,不在意杂念流淌才能真正开启。
人的每时每刻,要么被这样的情境占据,要么被那样的情境占据。而这些情境都有表达的需求。例如,打篮球的情境胜过了踢足球的情境,于是你选择抱着篮球出门;身体疲劳的情境替代了篮球场上活跃的身影,于是你又抱着篮球回家。有开始,有结束,上一个情境的结束是新情境的开始,虽然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新的情境已酝酿多时。
人是情境的执行者,人的头脑为情境进行复杂的思考,人的身体充当情境最精妙的工具。情境是人一生的伴侣,时时刻刻陪伴左右,无法摆脱;也是人成就自身最重要的工具,无可替代。从呱呱坠地的那声啼哭开始,情境便伴随而至;到溘然长逝的前一刻,情境尚未远离。生死之间,便是随时变换的情境伴随我们左右,撑起了我们的人生之路。
少年时代,父母的疼爱、老师的威严、伙伴的开心、作业的烦躁、玩耍的快乐、对事物的好奇、对长大的期待等等情境交织于人的每一天。家庭撑起的保护伞,让好的善的情境与我们亲密交融,而将坏的恶的情境尽可能隔绝在外,父母总说“不让孩子吃他们那么多的苦”,于是我们头脑中所构造的那个世界总是天真而美好,天天蹦蹦跳跳的,似乎无忧无虑的时光永远存在。而我们不满足于此,只希望快快长大,去体验更多的美好情境。
青年时代,情境开始混乱,更多复杂多元的情愫和概念在我们心中盘旋,时不时地“主宰”一下我们的行动。这时期,爱而不得、求而无果、静而不成、做而无功成为我们每日烦恼的主要来源。有时,会因为心上人的一句话,而反复揣摩,多愁善感,无心去做其他事;有时,会因理念不合,与最好的朋友争论得面红耳赤,绝不妥协;有时,会埋怨原生家庭给自己太多的负面能量,让自己在优秀的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仿佛少年时的那个美好时代从没有存在过;有时,会抱怨父母对自己管得太多,完全没有自由空间,仿佛他们的爱从来就只是束缚;有时会沉迷游戏,在虚拟的世界做自己的王,有效躲避着现实世界的是是非非;有时,会反思自己应该自律一些,于是学着别人去健身读书,过些时日,又觉得人应该洒脱一些,不适合做的事就不勉强了。
中年时代,年富力强,情境逐渐收获,也开始收敛和沉淀。这时候,一些辉煌的事迹成为我们的标签,家长里短成为我们的谈资,一些稳定而持久的情境会持续伴随着我们,比如赚钱养家、修身养生、静思养神等,内在的情境已经成长壮大,外物的变化对内心的影响逐渐变弱,不再是那个一经挑拨立马上头的愣头青,凡是讲究权衡利弊。少年的无忧无虑和青年的不断折腾成为了压箱底的记忆,曾经深爱的某个人慢慢消失于脑后,曾经喜欢的游戏不再打开,曾经誓死捍卫的某个理念似乎不再重要,曾经对父母的抱怨也在为人父母后逐渐释然,曾经稚嫩的思考转化为成熟的理性。
老年时代,情境逐步凋零,许许多多的人和事不再重要,也慢慢遗忘,只有人生中泛起波澜的一些情境会成为此时内心的常客。对过去有得意、遗憾、缅怀等情感,对未来不再期待。伴随着情境的持续衰亡,人的活力也不断降低,直到人生终章。人和情境一样,当他存在之时,我们以为他永远不会离开;而当他离开之后,我们又会怀疑他曾经来过。
以上是用情境来划分人生的四个时代,而非年龄,因为情境的活跃程度和运行特点决定了人的状态。是的,情境不仅能决定人的行动,也会影响人的精神面貌,所谓“相由心生”。有的人少年老成,有的人大器晚成,有的人轻浮,有的人踏实,有的人一生悲观仿若早衰,有的人一生乐观心如赤子,让什么样的情境蕴养于心,就是让什么样的人生流露于行。同生为人,我们是如此的相同,情境相异,我们又是如此的不同。
理想情况下,同一时间只有一种情境存在于我们的内心,那我们只需要按照它的指示去行动便可。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被多种情境所同时作用,需要去做出选择和均衡。
比如,一边开心地打游戏,一边又担心被父母回来突然抓到,于是十分警惕窗外的各种声音,以至于分心而屡屡被击杀,懊恼地摔打着手机或键盘……当这种懊恼渐渐大过开心,可能会促使我们放下游戏;又或者开心始终占上风,以至于无暇警戒,而被回来的父母抓个正着,于是新的烦恼便产生了,“谁能让我妈闭嘴啊!”
比如,工作中的各种事搅得自己心神不宁,父母又不停地给自己介绍对象,多想告诉他们,是自己不想找吗,房贷压力大,公司请假又困难,好不容易出去见了一面,花了不少钱,还这样那样的不合适,算了,亲爹妈,忍了,可是有些人真不能忍。越来越烦躁,在与同事领导的沟通中带出一点情绪,于是烦上加烦,多想找个没人的地方躲起来……
同时出现在脑海的情境,数量越少,人越简单而宁静;数量越多,人越烦躁甚至发狂。这是因为,人的精力和身体是稀缺资源,精力不多,处理一两件事尚好,多了就难以应付,身体只有一个,难以同时表达多种情境。每一种情境都有表达的需求,将稀缺的精力和身体,分配给哪个呢?
就如同我们养了几只猫,而猫粮是有限的,应该分配给谁呢?答案很简单,谁最重要就分给谁。至于谁才是最重要的,则取决于我们的内心。也许是那只最喜欢的金渐层,也许是感情最深的狸花猫,也许是最想要但尚未拥有的布偶猫,也许是最可怜的生病的金吉拉……不论你的选择时什么,结果就是你选择投喂的猫成长壮大,而放弃投喂的猫渐渐消瘦甚至消亡。
供养情境和供养宠物猫一样。你选择投喂的情境成长壮大,而放弃投喂的情境渐渐消亡。至于怎样投喂情境,自然是贡献你的劳动、思考和时间。在玩游戏的例子中,如果你选择投喂了“不让父母失望”的情境,那么游戏会成为你的消遣,而大部分时间被用于符合父母的预期,也许你会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如果你选择了“玩游戏”的情境,游戏会成为你以后时光的重要角色,父母的责骂则会成为你的耳旁风,那有什么呢,不过是“让父母失望”罢了,等用游戏天赋拿到了世界冠军,你会重新成为父母的骄傲。而在第二个例子中,如果你选择了投喂“找对象”的情境,无心工作,甚至可能会丢掉工作,但有什么呢,你认为家庭远远比工作要重要,之后你可能会找一份稳定而安逸的工作,陪伴家人的时间更多;如果你选择了投喂“做好工作”的情境,你可能会错过找对象最好的时机,但又有什么呢,功成名就之后对象还不有的是,之后你可能会潜心工作,慢慢得心应手,升职加薪。人生就是不断在取舍,你所投喂的情境会成为你关键时刻的坚定选择,不论对错,无关利益,只与内心有关。多年以后某个时刻的回眸,会一阵恍惚,原来曾经的那个选择对自己竟如此重要,但已经是“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当被你投喂的那只猫,战胜了所有的竞争者,成为你生命中最重要也最强大独一无二的存在时,便成了你的主子,是为“猫主子”,而你则被异化为“铲屎官”。人生的戏剧性转变就在此时此刻发生,你所精心挑选和培养的那只宠物猫,转眼间上位,成为了主宰。它的特质就是你的特质,它的喜怒哀乐就是你的喜怒哀乐,它的生活作息就是你的生活作息,它给你的指令被你不知不扣地执行。并且由于被你养的白白胖胖,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被人们推举为“猫王”,而你也获得了一个光荣的称号“猫王最早的仆人”,而这时候你发现,它已不独属于你,而自己却再也离不开它了。
情境也是一样,从“候选人”到“领导人”的转变,快速得让人措手不及。而后,人便受到它的异化,被赋予了某种特质,某种身份,某种任务,遵守它的规则将受到奖励,违背它的意志将受到惩罚。是的,所有情境都会异化人,而不止资本,只不过资本是最强大而且明显的那一类。所谓“异化”,是以人为中心的观点,形容外物将人变得不像人;而以情境为中心的话,应该称为“同化”,即将人向情境需要的方向去转化。
例如,“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是因为身体为人所有而去保护,反而是为了“革命”这一理想去保护身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句话,让多少父母和子女拼命地压榨自己;为了买房结婚,多少年轻人背上三十年的沉重负担……异化,或者说同化,是如此的正常到熟视无睹,可惜可叹。情境不关心人数的多少,多多益善,少也能行。情境甚至不关心人的生命,它一旦取得了群体中的优势地位,就能够横向人群传播,或者纵向代际传递,以同化更多的人,来维持自身存在。
需要强调的是,情境是人必不可少的伙伴,同化或异化是情境本身的特性,也是客观规律的一部分。无关善恶,不含褒贬。在人这个维度上思考同化或异化的问题,是无解的。人,战胜不了情境,尤其是成长起来的情境。历史上战胜情境的只有更强大的情境,或者情境本身的崩溃。
图腾和部落的出现,团结了原本松散的自然人,让人们相信神灵的存在,在神灵的帮助下,人们将战胜野兽,打赢战争,赢得奴隶和战利品。宗教和帝国的出现,碾碎了原始的神明和首领,将更多的人、更广阔的疆域纳入一个共同体中,帝国不需要那么多奴隶,而需要更多的战士和农民,所以奴隶们逐渐得到解放。如果不是资本主义的出现,可能今天的我们还活在帝国的统治之下,辛勤地耕作或战斗。叠加了金钱和科技的力量,资本主义凝聚起比帝国和宗教更为磅礴的威力,冲破了疆域与意识形态的限制,将世界带入新的纪元,资本主义不需要那么多的战士和农民,于是人们摇身一变,成为了资本家和工人,以及公民。马克思告诉我们,如此强大的资本主义,依然不是世界的终极形态,人们最终将步入共产主义的世界中去,在那里,所有人都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许未来的人们会极幸福,可是当下的我们却饱受异化之苦,资本高兴的时候,会分给我们一些汤汤水水,而它不高兴的时候,我们也深受其害。这种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变化,或许会让人感受到历史发展的某种趋势,但这并不是说,历史总在进步,各种死去的情境也经常存在复辟的可能,所以“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真是美妙的总结,让我们对未来抱有期待的同时,忍受眼下的痛楚。
情境大多有很大缺点的。在它生成的时候,往往没有经过精确的设计,而是突然间就变了天,人类也是后知后觉地进入其中。后续的设计都是对原有情境的缝缝补补,没有办法克服其本质问题。就像图腾和宗教,难以让人信服神明的存在,就像部落和国家,总是在弱肉强食和周期运行中走向强盛和灭亡。哪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民主政体、人文主义等联合体,由无数的科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完善和加固的情境,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被另外一些科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所诟病。
可事情有吊诡在这里,哪怕它们充满了缺点,却依然不是人力所能抗衡,哪怕是强大的人、位高权重的人,都无法摧毁其存在。历史上绝大多数变法失败的案例,告诉我们,触之者死!
情境越来越强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它越来越符合人类的需求。情境让一些人拥有更高的身份和地位,成为榜样,也让更多的人饱受煎熬,进而产生向上攀爬的渴望。作为奴隶显然不如作为农民,作为农民显然不如作为消费者,虽然都是社会的底层,但那种进步了的升级了的感觉更让人喜欢。而且,现代社会开发了无数满足需求的事物,也研究出很多改造人类需求的方法,很难说那是人本身真正的需求,还是外界强加给我们的。
对抗不了情境的话,人并非没办法生活。一是积极融入其中,努力去爬到一个可以主宰自己命运的位置,假如其存在。二是逃离其间,竹林七贤已经为我们做出示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最怕就是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容易让自己内耗或者抑郁。
简单总结一下,情境伴随人的一生,也在人的供养下不断成长,突破某个节点之后,骤然变成人的“主子”,向人们施展同化或异化的力量。能战胜情境的不是人,而是更强大的情境,但无论何时何地,人始终是有自主权的,只是必须要思考清楚一个问题——要让怎样的情境,主宰我们的人生。一念起,则一境生。
边羊《情境论—人文哲学的数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