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一,袁崇焕奉圣旨入关。
《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一,崇祯二年十一月:“一日壬午…袁爷朝往文庙参谒,与诸生讲学毕,还衙门...辰时袁爷进城人府,先赴土地祠行香毕,回堂拨文…又谕进见生员云,来日是朔日,诸生讲学,徇套须打点几丈书讲,本部院试诸生学问进益如何。又有部道禀见进叙久。”
吳甡《柴痷疏集》卷五,恭报发兵日期措置事宜疏:“崇祯二年十一月初一日接邸报,该兵部为紧急彝情事,奉圣旨:据奏,遵城已失,贼虏披猖。关兵着袁崇焕督发前来,尤世威、翟从义合兵策应,协力堵御,无令越蓟西一歩,即为上功。”
《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一,崇祯二年十一月:“一日壬午,晓洒雨,朝晴。晓来炮声不绝,想与西贼接战,闷虑奈何。”
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辽师入卫纪事:“十一朔,公自宁远往山海,过前屯,得报:奴已困遵化矣,盖前七日,从大安口入也,于是疾趋关。先令赵总兵率教所部援遵;飞檄祖总兵大寿精简辽士入援。
初二,袁崇焕接到圣旨,调关外兵将到关。
《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一,崇祯二年十一月:“二日癸未,晴,午阴...又原任朱总兵梅,游击王承胤、刘应国、郑一麟挑选精兵已到关,差旗牌执令箭进关云...又锦州将官罗景荣,宁远将官靳国臣、赵国志、刘抚民、钟宇亦领兵到来云。”
初三,祖大寿从锦州率军到山海关,崇祯谕令刘策不准放奴入关内。同日,奴军攻遵化,遵化汰兵开门,迎后金军,奴军攻入城内,杀死王元雅。
《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一,崇祯二年十一月:“三日甲申,...初更祖总兵大寿自锦州领兵来,进议至三更出。徐敷奏蒙委署山海总兵事,亲授龙旗一桿〔杆〕而出。欧继功陪祖总兵来,得闻宁远贸格等皆入城,好在之奇。”
《崇祯长编》二年十一月“甲申(初三)……谕刘策专责道臣许如兰严督将领分守各口据险堵拒以匹马不入为功若纵入内地以失机论”。
“上命蓟辽总督刘策戴罪立功,控扼石门,以防西轶”。(《烈皇小识》卷二)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三函第十八册 天聪三年十一月:“初三日,攻遵化城,卯时即克...遵化城高而坚固,犹如宁远...当攻城时、两黄旗在城北、两白旗在城东、两红旗在城西、两蓝旗在城南,八旗兵列阵,齐竖云梯,呐喊攻城,不移时,即登城克之。城高三丈五,梯长皆三丈,不及城高。惟喀克都里旗之一梯,较他梯高,故伊拜牛录下人萨木哈图先登。登城後,其城主王都堂败退回署,自经而死。其众官兵及男子,尽杀之。命以棺殓王都堂尸。收养原任道员一人、郎中一人。汗以萨木哈图率先登城进击,酌金(卮)犒之。随谕诸大臣曰:数年来我之军士皆层(穷)於攻城,况此城较前所攻之城更坚固。此人宜优录之。”
“时新令严汰冗兵,被汰者阴谋为乱,清兵临遵北城下,蓟抚王元雅尚汰兵四百人,兵即开门延师,元雅死于乱军,清兵遂破三屯营。蓟镇总兵朱国栋自缢,山海总兵赵率教统兵赴援,营于七家镇岭,猝与清兵遇,众溃,率教死之。报至,举朝震恐。【上命蓟辽总督刘策戴罪立功,控扼石门,以防西轶】。”(《烈皇小识》卷二)
初四,袁崇焕亲率辽军入关。
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辽师入卫纪事:“初四日,辽兵至关。次日,公遂亲帅以西,令余主旗鼓。”
初五,
袁崇焕率辽军到抚宁,才知遵化沦陷。初六,关外兵马连连不绝入关。初七,袁军到沙河驿。
《崇祯长编》卷二十八,崇祯二年十一月:“准督师袁崇焕疏言,臣初五日行至抚宁县,知遵化城被克。
《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一,崇祯二年十一月:“六日丁亥,朝雪晚晴。军马自关外来者连络不绝...”。
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辽师入卫纪事:“初六日至永平,闻遵化已陷,抚军王公元雅死之,赵总兵亦力战以死。公怀甲星驰,次榛子镇,奉上谕,令公调度各镇援兵,相机进止。”
《崇祯长编》卷二十八,崇祯二年十一月:“戊子(初七)冬至...督师袁崇焕疏报入援机宜,得旨卿部署兵将,精骑五枝,联络并进蓟兵縂属节制分合剿击一禀胜筭,宁镇守御当有调度,相机进止,惟卿便宜,卿前在関忧蓟遣兵戍,防闻警驰援忠猷具见,朕用嘉慰,官兵已发犒赏,还鼓励立功以膺懋赏。”
《崇祯长编》卷二十八,崇祯二年十一月:
“准督师袁崇焕疏言,……初七日至沙河驿,闻三屯营官军经开门自溃,于是畿东州县俱有闻风离散之形,至抚宁知县官集生军民为守,臣助之火器火炮,及教师至永平,则畿东重地也,道府县乡绅矢志前守,臣刘(留)参将杨春领步兵三千为守,仍恐不足,次日游击锺宇到,臣令恊同防守。又遣游击满库领步兵二千,守迁安,至豊润县民多止弗去,臣留参将邹宗武领步兵二千为守,玉田则县官去而复回,库已被刼臣叱之留,游击蔡裕及龚彰兵三千为守,臣又虞関门为蓟辽咽喉湏重将镇之,即以朱梅守,建昌路为东恊最冲,亦拨游击刘镇华领步兵二千为守,臣亦提兵驻蓟州藩其西惟西恊石古曹墙亦与敌共之但争内外耳方与督臣计以固四路而断密云平谷俟酌定而後入报,兵部疏言畿东州县,风鹤相惊,人无固志,自督师提兵入援,分派驻防,遂屹然无恐,今与督臣计所以固四路而断密云平谷则尚有各路援兵可听调遣知崇焕必有以善用之矣,淂旨申饬。”
初八,皇太极犒赏其三军。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三函第十九册,天聪三年十一月:“初八日,汗御殿,集诸贝勒大臣,赏赍攻遵化城时,率先进击之士卒及督战大臣等。喀克都里,设梯得法坚固,且亲临督战本旗兵先登。汗召喀克都里至前,亲酌以金卮。擢三等总兵官,赏驼一、蟒缎一、缎十九...伊拜牛录下萨木哈图,先於八旗登城,汗召至前,亲酌以金卮,以白身授为备御,准其子孙世袭罔替。倘有过失而获罪,概行赦免,为其家道不致贫穷,赐号巴图鲁,赏驼一、莽缎一、缎十九、布二百、牛马各十。伊拜牛录下胡希布,第二登城,酌以金卮,御前侍卫谭泰赐之,赏莽缎缎十四、布一百五十、牛马各八...赫臣牛录下多礼善,第三登城,赏蟒缎一、布百、牛马各六。伊拜牛录下毛巴里,第四登城,赏缎布二十、牛马各二。蒙古明安贝勒属下阿邦之子阿海,先登城,因後人不继,阵亡,赏蟒缎一、缎十九、布二百、牛马各十,授其父阿邦备御职。”
初九,刘策九日至蓟州,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刘军门策九日晓已到蓟州,至城门外迎袁老爷,并辔进城,叙久出。袁爷随赴刘老爷密席,叙至二更回府。又闻三屯营有将官虎力(乃降达也)叛了,朱总兵自刎死,本城军民尽行跑散,见今三王子住汉儿庄,五王子住遵化城云。”
初十,袁军到蓟州。
《崇祯长编》卷二十八,崇祯二年十一月:“遂於初四日早发山海初十日抵蓟州计程五百里而六日驰到入蓟城歇息士马细侦形势严备拨哨力为奋截必不令越蓟西一步初臣虞阑截我路未必及蓟今及之则宗社之灵而我皇上如天之洪福也微臣狗马力今可施矣。”
袁崇焕在初一时,收到圣旨,便马不停蹄的按旨意入关与尤世威、翟从义合兵防守,初十到蓟州,就得令回报朝廷。
《柴痷疏集》卷五,恭报发兵日期措置事宜疏:“崇祯二年十一月初一日接邸报,该兵部为紧急彝情事,奉圣旨:据奏,遵城已失,贼虏披猖。关兵着袁崇焕督发前来,尤世威、翟从义合兵策应,协力堵御,无令越蓟西一歩,即为上功。”
十一日,皇太极命英古尔岱、游击李思忠、范文丞守遵化。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三函第十九册,天聪三年十一月:“十一日,喜峰口参将遣千总二员、把总二员,赍书来降。给以示谕令旗,禁蒙古不得扰害汉人。赐赏参将缎一,衣一,千总,把总各缎一,从者各衣一。命参将英古尔岱、游击李思忠、范生员统备御八员,甲兵五百,无甲兵三百,留守遵化城。大军自遵化起行,至二十五里外驻营。在驻营地科尔沁蒙古兵杀一,劫其衣。汗闻之,命执其人,亲以鸣镝射之。”
十二日,
辽军马伸桥,击败奴军。
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辽师入卫纪事:“十二日,辽卒哨至马伸桥,与奴遇,大败之,斩敌酋,军声大震。余极启曰:“奴既来马伸桥,离蓟城二十里耳。此必系前哨。大队定在后,我当速为之计。”公遂同诸镇将宿城东楼以待。”
十三日。
皇太极攻陷石门,石门驿官投降后金,以牛酒犒劳奴军。之后,奴军至蓟州前哨,皇太极派人令蓟州城内军民投降。
“建虏晨陷【石门驿】,杀驿丞”。——《国槯》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石門寨驛丞一、生員一、從人五名。齎書來降。至是以聞。”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一月又载:“甲午(十三日)。大軍至薊州。前行哨卒。遇明塘兵五百、遂與戰。生擒十五人。獲馬二十匹。是日、以書諭薊州城內官民等、令之降。”
乃今日前锋一逼而石门驿官以牛酒迎矣,则州官县令转相效尤可知也。《再申人心国势之论以赞庙谟疏》刘宗周
“有祖总爷差拨夜一队拿回石门驿内百姓三人进见,据称石门驿丞、本驿徐秀才俱投降达贼,有不顺从的逃在山中云。”——《雪汀先生朝天日记》
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辽师入卫纪事:“十三日,侵晨,报奴全军过石门驿,公令马步兵尽出城外列营。营甫定,有奴骑二百余,分四队扎我军之东南,相持两时,并不见贼大兵。公令我发炮,贼闻炮即四队排为一字,忽退去。竟日无一骑复至,使我欲战而无可战。”
十四日,奴军在蓟州西南城外五里扎营,潜越。
[《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一,崇祯二年十一月:“十四日达贼至遵化,前往蓟州西南离城五里扎营。袁爷差役连打三炮,往西南神仙岭安营。祖总镇马兵在五里桥安营...”。
《崇祯长编·卷二十八》崇祯二年十一月:
“乙未(十四日)袁崇焕至蓟州命方大任面商万全之策
保定廵抚觧经传入援
谕兵部袁崇焕入关赴援闻住师豊润与蓟军东西犄角朕甚嘉慰即传谕崇焕多方筹画计出万全速建奇功以膺懋赏。”
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辽师入卫纪事:“十四日,乃探奴大队潜越蓟西矣,公即督辽将士西追,镇将议从间道绕出贼前,余请必分兵为二,以一出其前,以蹑其后。镇将咸以兵寡不可分。”
十五日,
明朝令各路援军听袁崇焕调度。
后金皇太极率奴军攻陷三河县,驻扎,得知大同、宣府军在顺义,遂派吉阿巴泰、台吉岳托,率二旗兵,乃蒙古二旗兵前往伐。
《后督师纪略》:(己巳十一月十五日,朱由检召见孙承宗)。问公(孙承宗)曰:「今奴入半月余矣,举朝一无可恃,所恃惟卿。卿如何为朕调度?」公奏云:「臣在途中,接兵部尚书王洽手书,谓督师尚书袁崇焕自帅所部兵马驻蓟州,又闻昌平总兵官尤世威驻密云,大同总兵官满桂驻顺义,宣镇总兵官侯世禄驻三河,此为得策。又闻各援兵回本镇,似未合机宜。」上曰:「侯世禄原在三河,以三河城小,移通州就食。」公奏云:「圣谕诚然。但事缓当就食通州,事急仍当守三河。」上曰:「卿以三镇驻三县,何说?」公奏云:「袁崇焕守蓟州以当敌,再以尤世威同总督尚书守密云,满桂守顺义,侯世禄守三河,盖三边将守三要地,互为犄角,势若排墙,地密而层层接应,可以为都城前茅,可以为辽兵后劲。」上曰:「卿言是。」又曰:「卿欲守三河,是何说?」公奏云:「密云在北近边,顺义稍南,三河又南而稍东。往世庙庚戌之变,奴繇三河而南,闯河西务等处,转入西山,繇皇陵而出。盖三河为东来西南必经之路,守三河则可以阻奴西奔,兼可以遏奴南下。西奔则扰都城,南下则残畿辅。故臣愚谬以为,合当守此地。」上曰:「卿言是。」
崇祯长编》卷二十八,崇祯二年十一月:“丙申(十五),免朝。
谕兵部各路援兵俱令听督师袁崇焕调度。”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一月:“丙申(十五)。遣大貝勒莽古爾泰、墨爾根戴青貝勒多爾袞、額爾克楚虎爾貝勒多鐸、貝勒杜度薩哈廉、豪格、率兵三千。赴通州河。相視渡口。兼捕哨卒 上自三河縣起營。行二十里。前行諸貝勒、獲一漢人。送至 御前。訊以敵兵消息。其人云。大同宣府二總鎮兵。見在順義縣。於是遣貝勒阿巴泰、岳託、率二旗兵。及蒙古二旗兵。往擊之。是日、 上至通州。渡河。駐營通州城北。貝勒阿巴泰、岳託、分路進擊順義縣。敗明大同總兵滿桂、宣府總兵侯世祿軍。因敵兵遠遁。未得盡殲。止獲馬千餘匹。駱駝百餘隻。順義縣知縣、率眾來降。”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三函第十九册,天聪三年十一月:“十五日,遣贝勒莽古尔泰、墨尔根戴青、额尔克楚虎尔、台吉杜度、台吉豪格统兵三千人,赴通州河查视渡口处,兼捕哨卒。汗自三河县起行,行二十里,前行诸贝勒获一汉人,送至汗前,讯以敌兵消息,该汉人告称:大同、宣府二总後(兵)官之兵皆驻北边顺义县城等语。遂遣台吉阿巴泰台吉岳托,率二旗兵,乃蒙古二旗兵往。...离大军十五日,败明大同满总兵官、宣府侯总兵官军,因其兵远遁,斩者不多。获马千馀、驼百馀。顺义县城知县率众来降。”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006本,序号四九八,崇祯二年十二月初四日兵部尚书申用懋等为宣府总兵侯世禄国恩未报已大战重伤事题行稿: “据侯世禄塘报: 本职于十一月十五日顺义大战重伤左膊,于十八日勉强支撑复至京门。”
《崇祯长编》卷三十九,崇祯三年十月:“叙蓟镇出塞功...侯世禄元戎重寄操将兵之权,乃一溃于顺义,再溃于都城得胜门,未能报国而祗以误国,不堪衞民而反以殃民,并按以临阵先逃之条亦复何说,但世禄勤王先到之琮奉旨别营或可开一面之网,投之四裔以御魑魅,此皆出自特恩也,帝谓之琮世禄入援观望临阵溃逃,论辟非枉,既遵旨押兵前来似畧有间,命所司确议以闻”。
十六日,台吉济尔哈朗、台吉阿济格、台吉萨哈廉、台吉阿巴泰、台吉岳驻顺义,皇太极在通州张湾。
《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一,崇祯二年十一月:“十六日丁酉,晴。”
《满文老档》:“(十一月)十六日,台吉济尔哈朗、台吉阿济格、台吉萨哈廉,率每牛录甲兵三人,向京城侦察。是日,驻於彼处。是日,台吉阿巴泰、台吉岳托至。”
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辽师入卫纪事:“十六日,至河西务,营城外。有一兵擅取民家饼,当即枭示。薄暮,集诸将议进取,皆云宜径趋京师,以先根本。余谓:“大兵宜向贼,不宜先入都。”诸将又言士马疲敝,恐难野战。余曰:“不然,今贼在通(州)张湾,距通仅十五里,我兵若屯张湾,取食于河西务。令侦者确探,如贼易,则明与决战,一了百了;倘贼坚,则我乘夜出奇,击其不意,彼孤军深入,势必站立不住。此一定之策也。”诸将狃以勤王之师,必当进京请旨。公曰:“周君言是。第恐逆奴狡诈异常,又如蓟州显持阴遁,不与我战。倘竟逼都城,则从未遇敌之人心,一旦摇动,其关系又不忍言。必我兵先至城下,背障神京,面迎劲虏,方是完策。”余又曰:“外镇之兵,未奉明旨而径至城下,可乎?”公曰:“君父有急,何遑他恤?苟得济事,虽死无憾!”故决意趋京师。先发哨拔六人前行,遇保镇逃兵抢掠地方,拔丁斥之,保兵遂操戈相向,伤五拔丁,仅一丁脱回报知。公当差家丁追捕,擒六人以报,于韦公寺审明而斩之。
十七日,袁军到达左安门。
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辽师入卫纪事:“是晚抵左安门,乃十七日也。下令军韦公寺前,不许一兵入民家,即野外树木,亦不得伤损。其时京城戒严,塘报不能即入。直至更时,始有兵部差官至营,公附奏于差官。”
十八日,方大任驻三河县侦探,刘策还镇,
《崇祯长编·卷二十八》崇祯二年十一月:己亥(十八日)命方大任暂住三河县安辑侦探。
丘禾嘉仍留兵部以尚书王洽之请也。
督师袁崇焕疏陈分守方畧得旨览奏卿统大兵驻蓟相机图更置兵将分布厚防至念陵京根本具见周计忠谋刘策着还镇调度诸将分信防御卿仍联络指援着各遵方畧殚力奏功满桂领兵来京及防守事宜该部确议速奏。”
十九日,
《国榷》:“庚子(十九日),建虏大至”。
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辽师入卫纪事:“十九日…是夕,公密令参将刘天禄等劫奴营,不意行至高密店,为奴哨觉,贼营有备,不得入而返。”
二十日,皇太极率主力军进北京,将大军屯于北京城北的土城之东。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一月:“辛丑。大軍起行。逼燕京。 上統大軍。營於城北土城關之東。兩翼兵營於東北。哨兵馳告。明大同總兵滿桂、宣府總兵侯世祿等。以兵來援。俱至德勝門。 上遂率右翼大貝勒代善、貝勒濟爾哈朗、岳託、杜度、薩哈廉等。領白甲護軍。及蒙古兵前進。哨兵又告。瞭見東南隅有寧遠巡撫袁崇煥、錦州總兵祖大壽等。以兵來援。 上遣愛巴禮、索尼、白格、傳令左翼大貝勒莽古爾泰、貝勒阿巴泰、阿濟格、多爾袞、多鐸、豪格等。領白甲護軍。及蒙古兵迎擊。 上立德勝門外。審視虛實。諭火器營兵。進前發礮火。又諭蒙古兵。及護軍等。俟敵發礮畢。蒙古兵、及紅旗護軍。由西面徑進。正黃旗護軍。從旁衝入。於是兩路進兵攻擊。追至隘口。掩殺之。有遁出者。 上復遣御前兵追擊之。”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三函第十九册,天聪三年十一月:“二十日,大军起行,汗营於北京城北土城关东隅,两翼兵沿东北隅立营。哨兵来告,瞭见 明兵集德胜门等语。汗队率右翼诸贝勒,领白旗(护)军及蒙古兵前进。又告瞭见东南隅有明兵集 结。队遣爱巴里、索尼、白格依传令。左翼贝勒莽古尔泰、台吉阿巴泰、台吉阿济格、墨尔根 戴青、额尔克楚虎尔、台吉豪格率白旗(护)军及蒙古兵前进。遣人察实集德胜门之兵,乃是大同 总兵官满桂、宣府总兵官侯世禄军。汗曰:“令我炮手近前发炮火。俟敌官(军)炮毕,蒙古兵及红 旗(护)军由西面进击,黄旗(护)军,由侧面冲入。”於是,按所授方略,两路进击之,填拥於狭隘 处,尽歼之。其遁出者,汗复遣御前兵,尽斩之。”
“庚子(十九日),建虏大至。宣府总兵侯世禄大同总兵满桂俱屯兵德胜门。世禄避敌。桂独战。城上发大砲。误伤桂兵殆尽。桂负创卧关将军庙中。壬寅,开得胜门瓮城,屯满桂余兵。”——《国椎》
《皇明四朝成仁录》:“崇焕以骑九千人从间道驰 至都下。十一月十九 日,敌营广渠门外,崇 焕督战,自辰至申转战 十余里,斩首千人,伤 第六王子,追至运河, 敌多溺死者。敌移营南 海子,游击祖泽润,横 冲敌阵匝日始还,敌 锋锐顿挫。桂与鏖战土 城间,城守士卒突架巨 炮击打敌阵北,其阵南 依城者皆桂军,尽死。 桂独与数骑先士卒得不 死。”
《文文肃公日记》卷一,崇祯二年十一月: “二十日虏薄城下。与袁师杀伤相当。至德胜门满桂总兵战败。城上放炮不能及虏。杀满残兵殆尽。”
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辽师入卫纪事:“满大将军桂,在安定门以西虏束不的战,败绩,且不知处。营中遗弃辎重甚多。公亟令寻觅满帅,并简所遗军器。少顷,回报满帅带有败卒百余,卧关圣庙中。其所遗弃军实,见有城上内臣在彼收取。时犹虑满帅不免于法。”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三函第十九册,天聪三年十一月:“二十日...左翼诸贝勒所攻之兵,乃是宁远都堂袁焕,锦州总兵官祖大寿军。贝勒莽古尔泰,分兵为三队,台吉阿巴泰、台吉阿济格及墨尔根戴青、台吉豪格率兵前进追杀,时明伏兵四起,前进之四贝勒兵,即行友击追杀。贝勒莽古尔泰、额尔克楚虎尔及随行军士、屡败明溃卒来犯。巴克什乌讷格、额驸苏纳,率蒙古兵击败另外三队兵。”
《雪汀先生朝天日记》:“二十日奉圣旨。官兵与贼对阵,许砍不许斩级。奴酋大败,我兵全胜后找贼级,不计其数。”
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辽师入卫纪事:“而公正在布阵,其祖帅正兵镇南面,副将王承等列西北,公与余扎正西,阙东面以待敌。拥众直突东南角,我兵奋力殊死战奴,奴奔北,见前处有承等兵,方立马无措,若承等合力向前,则奴已大创,不意承等徙阵南避,翻致奴众复回,径闯西面。一贼抡刀砍值公,适傍有材官袁升高以刀架隔,刃相对而折。公或免。时贼矢雨骤,公与余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得南面大兵复合,贼始却。我兵亦倍奋砍杀,游击刘应国,罗景荣,千总窦浚等,直追贼至运河边。贼忙迫拥渡,冰陷,淹没者无数。此一战也,自午至酉,麋战三时,杀贼千计,内伤东奴伪六王子,及西虏名酋都令。我兵亦伤亡数百。盖九边尚首虏,每以争割首级误事。公深鉴陋规,于未战之先,与诸将士约,惟尽歼为期,不许割级,故将士得一意剿杀,以获此胜。是晚收兵,直至二鼓方毕。”
毕自严《度支奏议》卷九,袁督师兵缒发草料饮食疏:“…接报见督师袁崇焕一本,为乞给援兵一饱一燰,等事。”
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辽师入卫纪事:“当蒙皇上颁发酒肉各数千斤,麦饼五万劳军。公先望阙叩谢,然后分发诸营,犹诣带伤诸将士所,一一抚慰。回时,东已白矣。”
《国榷》:“桂前被流矢,视之,皆袁军矢也,崇焕固自任灭敌,一旦胡骑充斥,惟死战明日足赎,而值敌辙避往,或谓其贻粮刍食品,物论藉藉,是日,敌移营而北,当满桂战败时,谓崇焕对垒不发一矢。 非也。桂战都城北,崇焕战都城南,颇有杀伤”。
二十二日,满桂入城。
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辽师入卫纪事:“迨二十二日,则满帅且调入内城矣。”
二十四日
《雪汀先生朝天日记》:“二十四日 乙巳 晴。据永平建昌两路帖,传袁军门统领祖总爷各营大兵在北京八里,二十日与贼大战大获,天暮虏众败逃,不知去向,说往密云走去,从古北口出墙,未得的音。又说 皇上差官执尚方剑督战,止以灭虏为期,不以首功论数,一例升赏云。”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三函第十九册,天聪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大军驻营北京南苑。凡男女逃窜者,悉招至,给以告示,释之归。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二月:“乙巳(二十四)。大軍駐南海子。凡男女逃竄者、盡招至。給與告示。縱之歸。丙午。 上命自克遵化以來。所獲馬驛。均賞兵丁。人各一匹。”
二十五日,二十六日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三函第十九册,天聪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自克遵化以来,所获马骡,按甲分给。昔分贝勒各取马三、驼二。每旗给马二十,以资旗内永无马匹者暂骑。”
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辽师入卫纪事:“二十五,二十六日,奴陈兵于前战处,似进不进,盖欲疲我也。
二十七日
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辽师入卫纪事:“二十七日,奴攻外罗城南面,城上下炮击退之。辽将于永绶,郑一麟营,炮药失火,兵立火中不敢退,公当即给赏,每人二十金。”
《崇祯长编》卷二十九,崇祯二年十二月:“祖大寿奏疏沙锅左安等门两战皆捷。 甲戌,总兵祖大寿疏言...二十日二十七日沙锅左安等门两战皆捷城,上万目共见何敢言功,露宿城濠者半月何敢言苦,岂料城上之人声声口口只说辽将辽人都是奸细谁调你来,故意丢砖打死谢友才李朝江沈京玉三人,无门控诉,选锋出城砍死刘成田汝洪刘友贵孙得复张士功张友明六人,不敢回手,彰义门将拨夜拿去都做奸细杀了,左安门拏进拨夜高兴,索银四十六两才放,众兵受冤丧气不敢声,言比因袁崇焕被拿,宣读圣谕三军放声大哭,臣用好言慰止且令奋勇图功以赎督师之罪,此捧旨内臣及城上人所共闻共见者,奈讹言日炽兵心已伤。初三日夜哨见海子外营火发兵夜击,本欲(拼)命一战期建奇功以释内外之疑,不料兵忽东奔,臣同副将何可纲张弘谟及参游都守竭力拦阻多方劝谕,人众势解收挕不来此时在臣不难即死自明,诚恐兵丁一散再集更难,且谕且行沿途禁约仍枭示生事者十数人,所过地方毫无骚扰,行至玉田...适阁部孙承宗总督刘策関院方大任各差官亦谕臣期复遵化在诸将莫不慨然,而众军齐言,京师城门口大战堵截,人所共见,反将督师拏问,有功者不蒙升赏,阵亡者暴露无棺,带伤者呻吟冰地,立功何用,即复遵化,皇上那得知道我们的功劳,既说辽人是奸细,今且回去让他们厮杀,拥臣东行,此差官所目击者,及到山海関,阁部孙承宗差总兵官马世龙賫捧圣谕将到传令札营於教军塲迎接,众兵眼望家乡齐拥出関,臣即止於関外欢喜岭,同所统官旗人等,听宣读毕皆痛哭流涕,举手加额,臣因众军感泣,谕之曰,辽兵素受国恩,颇称忠勇,今又蒙朝廷特恩宽宥,若不建功,何以生为众军闻言又复泣下务立奇功,仰荅圣恩於万一矣。”
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卷一,崇祯朝畿辅死事传:“ 二十七日,敌转攻左安门,崇焕挥兵夺攻,具歼一头目。 上特召崇焕慰劳有加,赐玉带彩币六束,镇总兵祖大寿玉带彩币四余。大将各绯蟒一袭,户部给各军刍粟。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一月:“戊申(二十七)...先是、獲明太監二人。令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甯完我、巴克什達海監守之。至是還兵。高鴻中、鮑承先、遵 上所授密計。坐近二太監。故作耳語云。今日撤兵。乃 上計也。頃見 上單騎向敵。敵有二人來見 上。語良久乃去。意袁巡撫有密約。此事可立就矣。時楊太監者。佯臥竊聽。悉記其言…庚戌(二十九。縱楊太監歸。後聞楊太監、將高鴻中、鮑承先之言。詳奏明主。明主遂執袁崇煥入城、磔之。錦州總兵祖大壽大驚。率所部奔錦州。掠奪民物。毀山海關而出。”
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卷一,崇祯朝畿辅死事传:“崇焕初兼程赴援,步兵在后,意步兵至始合战。时百官士庶在围城内,刻不自安,亟思一战退敌,而不知军机方略,咸谓督师怯懦,甚者污与敌合而交谀满帅。”
《崇祯实录》:“戊申(二十七),袁崇焕遣乡导任守忠以五百人持攻潜攻清兵于南海子,清兵稍退。”
二十八日。
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辽师入卫纪事:“
二十八休兵一日。”
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辽师入卫纪事:“二十九日,用乡导任守忠策,以五百火炮手,潜往海子,距贼营里许,四面攻打,贼大乱,随移营出海子。”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一月:“庚戌(二十九。縱楊太監歸。後聞楊太監、將高鴻中、鮑承先之言。詳奏明主。明主遂執袁崇煥入城、磔之。錦州總兵祖大壽大驚。率所部奔錦州。掠奪民物。毀山海關而出。”
《满文老档》:“二十九日,遣杨太监往见崇祯帝。杨太监以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告明崇祯帝。遂执袁都堂,磔之。”
谈迁《北游录》:“奴朝太宗实录□□□□□□□□□□。盖意实在和。其词亦逊。云大明皇帝。自称敝国小国。以我边臣讳之。不上。又载计杀袁崇焕事颇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