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我春晚看了一小会儿觉得没什么意思,就决定去洗洗睡了。睡前拿起《波伏瓦传》继续读。知道波伏瓦是在伊能静的一个视频里。好幸运,正好在过年前购买并收到了这本书。读着读着就读完了。薄薄的一本,共两个睡前就读完了。
但是这本书后劲很足啊!今天写读书笔记,又几乎重新读了一遍。还把一些我认为非常重要的地方做了批注和摘抄如下。
读完这本书,我就感叹我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读到她的书。她的书太有力量啦,她这个人太有力量啦!她关于女性生育的这一段话跟我31岁内心决定结束我的第一次婚姻时原因竟然是一模一样的。
这本书的第113页上半部写道:“波伏瓦告诫同学们,女人不是生孩子的机器,不能天天围着锅台转,女人要像男人一样,走自己的路,有自己的心灵。”
女人,为何只被当作生育机器,被物化。这个是我非常愤怒无法忍受的。
女人,是跟男人一样需要被同等尊重的自由的独立的个体。
(一)去选择命运---非常努力地学习
加利克让大学时期的波伏瓦明白,对待命运,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去选择。一个人的生存有目的,有意义。加利克给波伏瓦做了榜样。
波伏瓦为了得到加利克的尊重,更加努力地学习。
波伏瓦看到家境的败落,意识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告诉自己“我必须尽责!”立下誓言后,她比以往更加努力地学习,睡得晚,起得早。不允许自己看无聊的书,也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吃饭时,也在看书解题或背单词。
面对家人的指责和不理解,她感到痛苦;再加上超额的学习使她疲惫不堪,但她从来没有考虑过放弃,继续全力以赴地学习。
她同时攻读文学、数学和哲学三个学士学位。她在三所大学之间奔波,在巴黎大学的圣玛丽学院挺文学课和哲学课;在天主教学院听数学课;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主修哲学课,参加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
为了迎接哲学考试,波伏瓦又投入了紧张的学习中 。她阅读柏格森、柏拉图、叔本华、莱布尼兹和阿默林的作品,最爱尼采。她着魔般地平均每天阅读9-10小时的书,饿了,就啃一块面包充饥。除了中午出来晒会儿太阳,她都在图书馆里读书。
哲学的熏陶训练了她的洞察力、概括力和判断力。
(二)扎扎本可以那样幸福
读到扎扎的故事,眼泪要掉下来了。扎扎死前对她母亲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亲爱的妈妈,别伤心,所有家庭都有废物,我就是我们家的废物。”
太心疼了。扎扎明明可以是那样幸福呀,她聪慧勇敢、多才多艺,活泼灵动,独立不羁。波伏娃说她是死于精神谋杀,我是认同的。正因为扎扎和梅洛-庞蒂的爱情收到了家庭的强烈阻碍,为了隐瞒着真相,梅洛-庞蒂答应了扎扎父母放弃扎扎,于是在与扎扎交往中突然变得前后不一,这让扎扎以为是梅洛-庞蒂变了心。对爱情太执着的扎扎,痛不欲生。即使后来她母亲告诉她原因后,她更是承受不了心灵的煎熬,渐渐疯了。
如果扎扎的父母当初没有阻碍他们,而是尽力促成他们该多好呀!假如梅洛-庞蒂能够勇敢一点,果断地拒绝扎扎父母的要求,不放弃扎扎该多好!
要是扎扎再勇敢一点该多好!扎扎在爱情之上的年纪里,也要记得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呀!扎扎所期盼的幸福,最终还是来晚了一步,是在她的生命弥留之际才得到了双方父母的同意。
太悲惨了,扎扎明明是那样鲜活灵动的女孩子呀!
波伏娃说,“我们曾经一块儿与等待我们的恶劣命运搏斗 —— 有好长时间我都在想,她的死是为我的自由付出的代价。”
波伏娃是不是从扎扎的死里面,更是看清楚了。任何时候都不要把爱情摆在自己的生命之上啊!
(三)有一份别人不理解但自洽的爱情
1)波伏瓦和萨特是灵魂伴侣
萨特是个对朋友非常慷慨的人,不仅在金钱上,更表现在对朋友的整个态度上。他知识储备丰富,毫不吝啬地与大家分享他的学识和见解,即使花费数小时。
他经常鼓励波伏瓦,让她无论如何都要保持自己身上最值得重视的东西。保持对自由的兴趣,对生活的热爱,保持好奇心和写作的热情。不仅鼓励还帮助。
最重要的是萨特是酷似她的人,她在他身上找到了她的全部爱好而且达到极致。他们同样热爱文学,只是把哲学当成为文学创作服务的一种工具和方法,他们的最终目标都是成为作家。在智慧上高她一等,而且非常尊重她,是她的理想伴侣形象,
她意识到,和他在一起,她会被驱使着成就一番事业。所以她决定把自己交给萨特,因为她对这个男人有绝对的信心。
两个人不能经常在一起,但她选择相信萨特,她觉得萨特是个非常可靠的人。补充协议约定 “双方不仅永远不向对方说假话,而且不向对方隐瞒任何事情”。
互相尊重地不结婚的决定:波伏瓦知道萨特不会怪罪她,但是她会感到内疚,她不喜欢内疚的感觉。更不愿让自己这种感觉毒化自己的未来。于是拒绝了萨特结婚的提议。
不生孩子的决定:有一个孩子并不会使他们的关系变得更紧密,担心自己与孩子感情淡漠,想要更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因为写作需要时间和自由。
2)果断放弃不合适的爱情,哪怕曾经为此付出了很多
波伏瓦爱上了雅克,她并不是直接告白,也没有掉入单相思中去,而是去参加雅克非常仰慕的老师的团队,并努力学习去得到老师的赏识。
爱不是追,而是吸引啊!所有的女孩子也一样,去认真地经营自己的花园,经营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最高级的爱情不是追来的,而是吸引来的。
但是,当她发现雅克在和她交往时却和马格达有私情时,心碎的她感受自己真心错付,自取其辱。另外,她意识到,即使在她最爱雅克的时候,他们之间也总是存在深刻的分歧。她明白“要克服这些分歧,除非我放弃自己,否则就只有放弃这种爱情。”
于是,她选择了放弃。
3)与博斯特的爱情
波伏瓦无数次提到博斯特,说他“笑容很灿烂,像王子一样优雅。。。洒脱而近乎桀骜不驯。。。他没有任何野心,但是有一堆执着的小欲望,每次得到满足都会欣喜若狂。他从来不说一句不得体的话,不做一个不得体的动作,他在任何场合都表现得恰如其分。”波伏瓦喜欢他的正直、温和开朗和善解人意。
跟萨特的更像是友情,跟博斯特的才是爱情。他们之间不仅有生理上的互相喜爱,还有心理上的互相欣赏和爱慕。
4)与阿尔格伦的爱情 爱情和事业? 选事业!
两个人语言不通,但却成为了情人。
“我可以放弃旅行和各种娱乐,放弃巴黎的甜美,永远跟你在一起。但是我不能仅仅为幸福和爱情活着,我不能放弃这个我写作和工作唯一有意义的地方。”
她心里明白,即使没有萨特,她也不会长期定居在芝加哥,因为她写作的根在巴黎。阿尔格伦也一样,为了写作,不可能离开已经熟悉的环境。
纠结的是,每次分别,她都不知道阿尔格伦还会不会再见她,他们的关系处在一种飘忽不定的状态中。
分别的时候到了,波伏瓦说:“我在这里过得很愉快,至少我们之间的友谊还在。”阿尔格伦粗暴地打断了她:“这不是友谊,我给你的从来都是爱情。”这句话让波伏瓦瞬间破防,泪如雨下。
但是最终她还是离开了。
(三)靠自己拯救自己
1)立志成为作家 有独立工作
“我不甘心活着而一生毫无作为。”
“我肯定不会成为家庭主妇......遇到萨特之后,我相信赢得了一起,与他在一起,我肯定能实现自我。现在我想,指望别人而不是靠自己来拯救自己,肯定会迅速走向失败。”
(2)自由独立,不合群也没关系
波伏瓦热衷远足,与众不同的是,她去远足时总是一个人,不与任何人为伍,也不做什么准备。没课的日子,一大早起来,穿上旧长衫和帆布鞋,提包里塞几根香蕉和几块面包,拎上就出发了。
最热衷的还是读书。她找到了一家图书馆,徜徉在书海里生活她才感到充实。
她在回忆录里说:“马赛中学的教职员工都不正眼看我。。。。不过我还是与两三位同事建立了友好关系。其中之一成了挚友。”在贞德中学的情况也差不多,她选择不与他们接近。
3)写作
无论是面对战争还是感情上的波折,她从来没有停止过写作。
她的书基本是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写了《女宾》等小说。也有低迷期,想写点什么,却不知道该写什么。直到一天心中突然冒出一个问题:做一个女人有什么意义?
于是她决定写一本关于女性的书。
她阅读了大量心理学和历史方面的书籍,并没有局限于摘抄,力图从叙述中找到事情真相。力图揭示差异是如何发生的,她认为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而不是性别。
这本书就是波伏瓦一生中的重要著作《第二性》。人们把这本书誉为女性的”圣经“,说它是 “有史以来,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
她宣称“生物学不是命运”,“婚姻和生育也不是”。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波伏瓦认为,每个女人的经历都是一种成为的过程,她在书中展示女性对他们生活经历的描述,展示她们在生命历程中被他人物化的过程。
写《名士风流》这本书时,她在书桌前一坐就是六七个小时,除了长途旅行和一些特殊事件,她几乎每天都在写作。对于她来说,写作已经成为了一种信仰和习惯,一天不拿笔,就浑身不舒服,心情也会受到影响。
完成了第一稿给萨特过目时,被肯定也被批评。修改了第二稿还是被指出很多瑕疵,波伏瓦感到灰心,她说“干脆不去弄它了”
萨特鼓励她:“还得写下去。”
最后《名士风流》这本书大获成功,还获得了龚古尔奖。
(四)结语
波伏瓦的一生是独立自由的一生,也是她主动去选择的一生。且不说我们要不要赞同她这样的活法,但是还是非常敬佩她活出了她自己想要的样子来。
她在生命的初期就立下志向要成为作家,并在爱情中始终保持着理智。她明确地知道她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哪里,选择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和爱情。
她特立独行从不怕不合群。她是一个清醒的卓越的引领者,而不是盲目随大流的追随者。
她追随本心,始终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并清楚地规划和推进自己的人生节奏。
她在每一个阶段都特别清醒地明确自己的目标。无论阻力多大,困难多大,她都坚持不懈,从不放弃。无论是早期的学习还是工作后的阅读与写作。
在任何时候,无论是经历战争还是感情波折,都保持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