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奶奶于前年去世。回顾奶奶的一生,在外人看来,平凡至极乏善可陈:奶奶与同时代大多数的女性一样没上过学,也没有上过一天班,更没有创建过什么丰功伟业。墓碑上除了出生年月和名字以外,再无其他。
可对于奶奶自己而言,自己度过了幸福的一生。幸福,对于当今大多数人而言,可能是最奢侈的奢侈品。因此,奶奶又显得不平凡。为何穷苦了大半辈子的奶奶会觉得幸福,在物质空前发达的今天,幸福又成了奢侈品?
对于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幸福可能是家庭美满,可能是事业成功。对于奶奶而言,幸福的标准却很低:奶奶生前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
“现在大米 白面吃的不挺好 房子也不漏。”在奶奶早些年生活的年代,中国物质极度短缺,还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而在奶奶的晚年,中国物质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高。这种巨大提升所带来的幸福感,不是我们体会的了的。好比奶奶是饿了几天以后,突然吃到了馅饼,而我们则是天天吃馅饼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奶奶的生活理念与当今的年轻人也颇为不同,如果说幸福是在自身欲望与资源之间取得平衡,那么在奶奶所生活的困难时期,所推崇的生活理念就是压抑自身欲望,即节俭。奶奶连袜子坏了都要修补,最后补到袜子都硌脚。哪怕在奶奶的晚年,生活条件改善很多了,新的衣服奶奶还是总舍不得穿,去世时还有几件没穿的新衣服(当然,这种极度节俭的作风也值得商榷)。
而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人们肆意宣泄自己的欲望。刚买完“三米劳”,下一个小时可能就想买真劳。可能力提升的速度永远跟不上欲望膨胀的速度,人们难免陷入焦虑甚至痛苦之中。各类媒体中的广告以及影视剧新闻中潜意识的影响,无时无刻不在刺激人们的消费欲。可奶奶因为文化程度低,读不了报纸,也没有看电视的习惯,却因此而获得了免疫力。
对于奶奶而言,幸福是自己的事,不像当今人,幸福感都是通过和他人比较中得来的。幸福异化成比某人过得好,而好的标准则是: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后看钱多少,看官衔高低。可是,无论你有多好,总有人比你更好,哪怕你现在是最好的,也不会永远最好。而奶奶呢,没有上过学,也没有上过班,所以奶奶没有这种把人等级化,进行比较的意识,幸福完全是主观感受,从不和他人攀比。
奶奶活着的时候,爸爸常跟奶奶开玩笑,说“你看人家当老人的都留给子女点钱,你可好,净留给我们些病。”我想说,奶奶留给我们最好的东西,或许是对幸福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