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巧,回复微博的时候我说:感觉您文笔很好,她就告诉了我这个书名:《情依老人谷》。说这是她的第一本书,可以读后给提提意见。然后就有了这篇小东西。
用她的话说,这本书是“一个在老人院工作了十年的老太太的退休手记”,读书之前,我就想,较之于见证生命降临的接生,在老人院工作真是一种难以想象的煎熬,因为你可能刚刚走进一个人的世界,这个人就从你的世界消失了,当一个人来到老人院,那么他一定是来度过人生的最后光景。这完全没有生机和雀跃,只有一步步走向预设结局的温情。我相信这种失落是双边的,只不过你再也听不到那个已经不在的人对你倾诉。除却娓娓道来的人生感慨,在我看来,整本书的主线是作者在异乡奋斗的个人史。套用近期比较火的“跨界”思维,可以把作者的经历概括为“不愿意当办公室科员的小提琴手不是优秀护理员”。
人是不安分的,这山望着那山高,比方歌手,一定要追求“影视歌”三栖发展,公务员想着逃离朝九晚五的寡淡日子,商人搞音乐,政客拍电影,艺术家常在泥地里打滚儿乐不思蜀。我承认这种不安分导致了局部的尸位素餐,但也正是这种脱离现实的角色扮演和初生牛犊的闯荡精神推动社会往前走。所以相较之于书中老人们温情脉脉的悲欢故事,作者放弃国内坐办公室的安逸工作,移民加拿大从一个技术工人干起的个人奋斗史,于我而言更有裨益。至少,这本小书为我在满天宣扬“诗和远方”的口号中,指出了一条较有意义至少可行的小路。
作者文笔流畅,可读性强,感觉像是北京大姐和你唠闲嗑,几盏茶的功夫一个个老人形象温润可触,我喜欢和老人们交流讲话,因为他们总是让你慢下来静下来坐下来,或许是我们的民族近代以来灾难深重,饱尝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因此我们很难坦然地“坐”一会儿,常常是“多快好省”“力争上游”“赢在起跑线”,而自古以来关于“坐”的成语也大多缺少褒义。今天,在这个纪念我们“站起来”的日子,希望我们可以读读这本小书,像个老人一样安静地坐一会儿,坐着回顾自己的来路,再开始崭新的征途。每一样情感都应该成为你的动力而不是负担,正如作者在扉页上的赠言:献给已经老去、正在老去和终将老去的人们!
2016.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