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我走在深夜回家的路上,忘了带耳机,任思绪自主飘动,百思不得其解“用户到底想要什么”,到一个红绿灯口时,脑子里突然冒出了一个问题“人和软件,到底有些什么样的关系?”
天啊,终有一天我竟然下意识的问出了以前觉得很虚很空不能共鸣常用于画大饼的宏大命题吗?
但好像,又想到了些答案,感觉任督二脉被打通、很多接触过的东西被串了起来...
1、记录
软件不影响人本身的行为,单纯记录人做的事情,即人通过软件“观自己”。
记录跑步、记录睡眠、记录特殊日子、留下照片、录制vlog等等,没有这些软件之前,日子一样的过,会运动会睡觉会真实的生活,会一步步的走向生老病死,现在则能知道“我以前是怎样的”、“我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是怎样的”。相比父母的年代,这类软件的出现,年轻一代逐步注重对自我的认知和探索。
2、功能型
人想做某些事情,要通过软件才能完成或更高效率的完成,软件对人的影响是没有就阻断性的,而这类软件也是最常见的。
人需要通讯,以前是书信邮局,现在是电话短信微信QQ。人需要购买货物,以前是集市,现在是各电商软件。人要出行,则有导航有地图软件。人要找吃的,则有大众点评有外卖。人要旅行,则有攻略软件,售票软件。人要求职招聘/装修买房/结婚育婴等等,都有对应的软件来帮助完成。
总之,我们日常需要和这个世界有的交互(互动),软件可以帮助我们完成,甚至以更高效率更创新的方式完成。保障着21世纪的我们高效生存,虽然这类型软件已进入很稳定的阶段...
3、精神型
除了生存必备的与世界互动,还有一点是人需要让自己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包括情绪上的开心、认知上的猎奇和探索等。
而这种精神上的满足,一定是只能人通过作品来传递给人的,软件更多是平台的角色,以及有平台自己对作品的偏好和判断(不考虑游戏)。
人们通过看剧看电影看书听歌,感受到满足,是因为有一批优秀的导演、作家、作曲者演唱家、在用他们的方式,讲述故事,让你感到快乐、猎奇、酷炫等,甚至发展成对某些作品/个人的深度喜爱,延伸出“粉丝经济”。
这种类型下的软件,会以作品、或创作者们为重。其中豆瓣yyds,因为豆瓣,很多经典小众的作品得以被看到。而B站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出现,更多人能加入到创作者的门槛中,用心打磨作品的up主逐渐成为热门的主副业选择,而普通人们也因为创作者及其领域不断增加,得以在互联网软件上获得更多的情绪反馈、看到更大的世界,护肤化妆、世界地理科普、冷知识科普、非专业天才导演的野路子作品等等。年轻人的精神世界会越来越丰富。
结语
综上3种,第一种是人通过软件“观自己”,后两种是“观世界”(突然发现和kyth提到的对于播客的关键词“连接人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莫名相似!补充一下,最近听了kyth这期播客,有些感动羡慕和崇拜,曾经以为如今的产品岗都会螺丝钉化,然后发现是有人在坚持猜想验证实践做着一些事情的。kyth的思考逻辑,让人梦回上个时代,师母做网易云,小红书崛起)。
然后从终局来看,我最后是想在哪个位置呢?好像更偏向于能带给很多人快乐或者认知,作为第三点里的创作者,或是和自己偏好相似的软件平台建设者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