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学习心理学,当学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时,当时觉得特别有道理,备受触动。
埃里克森主张人的一生可分为既是连续又各不相同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如果发展得好则会心理健康,形成一些良好的人格特征,如果发展遇到障碍,则会面临心理危机,留下一些负面心理问题。
人格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八个阶段:
学的过程中,我也在对照自己,反思自己哪个阶段的问题没有克服。
然后就发现,在12-18岁形成角色同一性的这个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是没有克服的,处于很模糊的状态。
我在这个阶段的价值体系,完全来源于周围的环境,自己无法识别自己的想法,更不要说去坚持自己的想法了,以别人的观点为观点,所以也更谈不上清晰自己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父亲。父亲对我的学习成绩要求极其严格,每次考试都要查问成绩和名次。比如他认为学生就应该努力考第一名,考第二名都是不能得到夸奖的。记得有一次我考了第二名,比第一名只差了一分,我自己认为这个没啥区别,开开心心的回家,然后给父亲汇报完成绩后,就被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说我既没有意识到差距,还沾沾自喜,长此以往会怎样怎样。这个事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导致我之后但凡没有考到第一名,都很担心回家挨骂。
当然挨骂本身不是最严重的问题,对我最大最长期的影响是,我潜意识里竟然认可了这种价值观,本能的认为每次考试都要努力考到第一名,考不到的时候,即使父亲不骂我,我自己已经自责了八百遍了。会天然觉得一定是因为我不够努力,是我不够优秀才这样。但这个本身就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我并不是什么天才,所以在后续无法考到第一名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多负面的心理反应,一直处于一种无法接纳自己的状态。
除了我自己的这个案例之外,我发现老家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也会造成成长过程中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
这个现象就是,要求孩子要懂事。
这个点在我们这一代身上体现的很明显,现在可能会好很多。
比如,孩子要听父母的话,不能叛逆,叛逆是不对的,有个性是不好的;比如,孩子要从小就很理解父母,要帮助父母分担家里的重活,不能顶撞父母,不能惹父母伤心;比如,女孩子不能话太多,不能奇装异服,天天叽叽喳喳就会受到批评......
乍一看,这里面好像也有不少属于优点,比如帮家人干活。但任何事情物极必反,我认识一些从农村出来的同学,有些是从小承担了太多不应该小孩承担的极重体力农活的,母亲觉得是儿子女儿很懂事,帮她分担,而且学习还不错,但小孩成年之后,那种早早就压在心里的沉重感,让他们看待很多事情本能的带着悲观,和人群很疏离,很难建立亲密关系。
当然,这个是相对少数情况,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只是被要求懂事而已。
但「懂事」就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压抑自己,意味着要去迎合别人,要以别人的开心为标准,我们常常说的讨好型人格,很多时候也是这么形成的。长此以往,就会发现这个孩子越来越没有主见,没有个性,或者说不敢有个性,也会产生很强的权威恐惧感,对比自己强大的人天然不敢去反抗。
反观我自己的成长过程,在18岁之前,确实一直都被夸很「懂事」,也没有经历什么叛逆的过程。一直都极力地扮演着“好孩子”的角色,避免让父母难过,避免让他们担心,即使遇到了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只是憋着,不会想着去求助,会觉得给家人添麻烦是不好的。
第一次改变是上了大学之后,在北京求学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同学都来自全国各地,记得宿舍当时有来自新疆的、海南的、湖南的,还有河南的。
相处的过程慢慢地发现,原来别人和父母也可以处成朋友,有人会和父母称兄道弟,有人会和父母吵架争辩但依然不影响关系。原来人应该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梦想,而不应该活在父母的期待里……也是从大学开始,我做任何决定再也不征求家里人意见了。
工作几年之后,发现自己性格中有很多固有的思维方式似乎很难改变,但这些习惯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我一直找不到答案。今年接触心理学之后,突然对自己潜意识里的一些东西,开始有一些觉察。
我对哥哥说,懂事了三十多年,我再也不想懂事了。或许这个叛逆期来的太晚,但对我做自己来说,却很重要。
刘同学说,你不断的分析性格形成的原因,会不会出现一种“受害者”的思维,会觉得自己变成这样都是别人或者环境造成的,这会不会也是一种“逃避”或者“找理由”?
我说这个问题很好,我也认真考虑过。
其实前几年就在断断续续看一些心理学的书,我一直不完全认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他就是把所有问题都归因到童年,非常强调原生家庭的影响。相反的,我很认同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他强调个体的主观选择和创造性。
回到这个问题上,我不断地试图去找原因,并不是为了责怪谁,而是要让自己回到让自己出现问题的那个时候,重新正视并接纳这个问题,和这个问题和解。
哪怕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完全克服,但在后面遇到同样情况的时候,你不会条件反射式的出现和以前一样的应激反应。比如你遇到一些事情可能第一反应还是去讨好别人,委屈自己,这时候你就会在心里告诉自己,“不用让所有人都喜欢你的,真实地展现你自己就可以了。”慢慢的,自己可能就没有那么在意别人的评价了。
我们反观过去,只是为了和过去和解,然后让过去真正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