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陪着老妈逛街,打破了近两个月来的走路纪录,直接破了万。但这“代价”也大大的,除了硬撑着做完今天必须交的工作,其他时间都用来了休息。睁着眼时,找来了电影打发时间。好久不看印度电影,甚是想念。再次听到那熟悉的欢快音乐时,心里莫名的激动。电影叫《印度合伙人》,不像了《中国合伙人》,同样的“打拼故事”,我却看出了更多的“教育”味道。特别是在看到主人公凭借自己的双手为妻子创造一个个“奇迹”时,更是对手和智力的关系痴迷。
猛然间又想起,前段时间闺蜜带着宝宝来我家时的情形。小家伙还不到两岁,话还说不囫囵,但“双手”却异常的厉害。客厅桌上铺着桌布,上面放慢了瓶瓶罐罐。一个不注意,小家伙就朝着桌布发起了进攻,好几次,都要将桌布上所有的东西散落一地。一次又一次,他被妈妈警告着“不要碰”。但他根本没有要闲下来的意思,小手又朝桌上的核桃抓去,一个,两个……瞬间,屋子里都是了核桃。
这样的场景,您熟悉吗?对,肯定不陌生。面对孩子的“小手”,您的做法是什么呢?您又知道如何做才是对的吗?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得明白“手是智力的外显”。上次在讲到孩子“行走”时,我们讲到其是孩子身体正常发育的标志之一,但如要说到智力,行走就排不到了靠前的位置。因为与人类智力最为密切的两种身体运动,是用来说话的舌头的运动和用来工作的手的运动。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历史来证明。
如果要追溯到远古时代,那个时代的人的遗骨早已不见了,但我们却能够知道那个时代的样子,靠的是什么呢?对,是他们用手留下的艺术作品。正是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他们的生活状态。如果没有手的帮助,仅仅用语言来交流思想,仅仅用智慧来表述,我们的先辈就不会给我们留下任何作品。
而这些作品,无疑是受智力引导的。它们除了能够反映制作者的心理,而且与当时、当地的不同生活方式有关。可以说,作品越精致,所要投入的智力就越多,社会的文明发展也越进步。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古老的手相学里找到依据。在那里,手关乎人的五脏六腑,可看命运、婚姻、事业等。手是一个精神器官,与大脑紧紧相连,是大脑活动的最佳表征。
于孩子而言,为了促进自己心智的发展,孩子必须在周围的环境中找到看和听的东西;因为需要运动,需要运用双手才能促进自己的发展,所以他需要能让他的手运动的东西。我们通常可以观察到其表现。抓或拿的动作是孩子学会运动的最初动作,在“抓”的动作出现之前,孩子已经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的手上。到“抓”的动作,说明孩子已经从一个本能的无意识动作转变为有意识的动作了。而通常10个月大的孩子,已经能够通过挪动物体来表现自己手的能力了。在他们对周围的环境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后,孩子就开始行动了:不停地打开关上抽屉、把东西拿出放进等。通过这些活动,孩子对手的控制能力也越来越强。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没有手的帮助,孩子的智力可以发展到一定水平,但如果有手的帮助,他的智力就可以发展到更高的水平,其性格也会更加坚强。这一结论已经得到蒙特梭利多年观察的认证,她发现如果孩子不能使用手,他的性格就会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准,表现为不听话、没有激情、懒惰和情绪低落。
孩子小手第一次机灵的运动,就表示其想把自己融入到世界中来。但对于孩子这样的运动,我们的态度是什么呢?我们害怕他们用小手去拿一些其实并没有什么价值且无足轻重的东西,我们会千方百计把东西藏起来,并对他们伸出的手说“不要碰”。无论我们是否承认,这种行为,其实正是成人无意识的“自我保护”,是我们为保护自己的安宁和财产和孩子做的斗争。
正确做法是什么呢?相信孩子可以完成自我塑造,在自我的指导下发展心智,让他们自由地决定和完成自己想做的事,并为他们提供适合使用的物品。我们不妨试一下,将收起来的剪刀拿出来,教给孩子正确的使用方法,相信孩子不仅不会伤害自己,还会做出一个令我们惊叹的作品。
突然,想到蒙特梭利那句特有名的话“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是呀,从现在起,不要再对孩子说“不要碰”,给孩子动手的机会,相信他一定会如《印度合伙人》的主人公一样成为天才样的人物,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