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浑浑噩噩的那几年里,我总是幻想着无数件想做的事情,不停地跟朋友诉说我的宏伟梦想:成为一名自由译者、把德语重新捡起来、写作、到处旅行、跑步等等,但是一件事都没有真正坚持去做。
那时我能量很低,每天的工作让我精疲力竭,从早上起床开始就在盼望下班回家。终于熬到了下班,放松一下,看会儿书上会儿网,很快就到了休息时间了,一天一天周而复始。朋友每次问起来我要做的事情进行得怎么样了,我都说没空去做,还觉得自己很有道理:每天就这么一点空闲时间,我怎么可能完成这么多事情呢?
在能量极低的情况下,我觉得自己哪里都不好,都需要做出改变,又什么都想要做,什么都不愿意放弃。所以反而觉得无从下手,因为做这件事的时候又在惦记着另外一件事,心思一直静不下来,做到一半就干脆放弃了。于是,想做的事情一天一天拖延下来,逐渐累积得越来越多,我的焦虑也随之迅猛地增长。
在行为经济学中,“损失厌恶”指的是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它不仅仅适用于经济损失和收益,也被看作是阻碍人们脱离现状的主要原因:与未必能够实现的成功相比,我们更害怕失去现有的安全感。对于安全感的追求是人类的主旋律,我们对保持现状有天然的偏好。我以前也写过,内向高敏感人由于能量低,对安全感的需求要比其他人更大,更不愿意主动迈出安全区,走一步又退回来也是常见的事。
开始总结接纳自己的历程以来,经常会遇到有小朋友问我是怎样从最差的状态下转变心态迈出第一步的。说实话,我当初决定真正做出改变的时候是被逼无奈,而不是自己顺其自然的主观选择。“维持现状偏见”让我们在日子还过得去的时候很少产生改变的欲望,即使对自己的状态再不满意,对周围的环境意见再大,相比去走一条想想就觉得困难颇多的路来说,人往往还是会选择得过且过。只有到了某一个时间点,你被内心的压力逼到那个你觉得再不改变你就真的完蛋了的程度,你才会真正痛下决心迈出这一步。
说得更清楚一点,怎样看一个人是否真正下定了决心去改变这种持续的焦虑状态?观察他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是不是仍在一直抱怨外界给了他多大的限制,或者自己缺少什么样的基础条件,让他无法为梦想奋力拼搏;是不是一边不停地给自己消极暗示,一边向周围的人传递负能量;是不是每隔一阵子就打满鸡血地给自己定目标,列计划,但是坚持了没几天就放弃了;是不是不管朋友们给他什么样的建议他都一概否定,找出各种理由来反驳,一直沉浸在自怨自艾的情绪里。
以上这些状态我无一遗漏地经历过,所以我最终明白,比起语言和想法,你的行动才表现了你更当下在意的是什么。对于一个一直在幻想在做梦,但从来没有迈出一步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努力前行,而是把握现有的安全感;最重要的不是找到解决方法,而是推卸责任;最重要的不是实现梦想,而是规避失败。
于是在我终于开始挣扎着去改变的时候,我反而不那么焦虑了。对于我来讲,那时已经是自己最失败的状态,所以完全不再害怕任何以后可能会出现的失败;那时自己的人生已经沉入谷底,那么只要我迈出一步,不管是什么方向,我都是在向上走。
于是我从这些年里累积下来想做的事情中挑了一件最基础的来做,坚持下来,逐渐得到正向反馈,一点一点积攒能量,然后又开始做下一件事情。随着日子的逐渐推移,我做的事情越来越多,离那些以前看起来遥不可及的目标越来越近,直至它们一个一个慢慢实现,而我的焦虑感也很少会出现了。
走出焦虑和改善低自尊一样,其实都是建立在一个人对自己和世界认识和接纳的基础上。短暂地打满鸡血、学习各种时间管理方法、列出一个一个精细的计划往往只是治标不治本。当我们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能量和潜力,或是忐忑于可能面临的痛苦或失败,或是迷茫于未来的目标和方向,我们并没有足够的底气与强大的焦虑对抗。
接纳自我和改善低自尊的方法我之前已经写过,应对焦虑之所以单独写,是因为前两者的状态较为稳定,对自我的认识和接纳、自尊水平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缓慢向上的过程,可能遇到瓶颈,但一般不会发生逆转;而由于一个人在生活中总要应对各种不同的新问题,面对程度不一的压力,所以焦虑水平会有上下波动。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努力提升自己产生焦虑的基准线,也就是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行动力)和调整心态的能力(抗压能力)。
我们常见的焦虑,主要来源可以分为以下4种:
1、你应该做却没做的事,如日常学习工作任务或生活事项;
2、你想要做却没做的事,如运动、旅行、提升学历、发展新技能等等;
3、你想要或者觉得自己应该达到却没达到的状态,如年薪超过多少、有很多朋友、有一段稳定的感情、结婚生子等等;
4、遇到挑战或困境,如当众演讲、进入新环境、求职失败、自己或家人健康情况异常等等。
对于不同来源的焦虑,我们的应对方法有所区别。先说1和2,这两种焦虑与拖延息息相关。
拖延给人的负面影响并不是赶在deadline之前拼命完成任务的疲劳和压力,它的主要影响在于拖延的过程——对可能完不成任务的消极预期,也部分来自对虚度时光、浪费精力的罪恶感。这些往往比任务本身更给人压力和痛苦。
我们之所以习惯于拖延,一是我们可能并不喜欢自己要完成的任务,所以把面对任务的痛苦尽量延后;二是即使事情是自己想要做的,我们也总觉得拖一拖也没关系,未来的我一定会真正去做的——人类大脑的一个好玩之处是,它把未来的自己想象成别人,甚至是一个陌生人。所以我们可以把任何现在不想做的事推给未来的自己:“我明天/下个月一定开始运动/戒烟/早睡。”结果如何我们也都清楚;三是作为人类,懒惰确实是我们的天性。人类总是倾向于保存身体和精神上的能量,这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使我们受益匪浅。所以直到现在,在面对稍有难度的工作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拖延。第四个原因就是像我上文所说对失败的恐惧:虽然我什么都不做就什么也得不到,但是起码我不会失败,不会丢脸。拖延给了我们继续幻想成功的时间。